LNG运输加注船 张文卓 摄
走进位于北仑区穿山半岛尽头的中国海油宁波“绿能港”,一座座依山傍海的液化天然气(简称LNG)储罐,无疑是最靓丽的风景线——
这些高50米、直径82米的白色“巨无霸”,由于能够装载大量的LNG,又被形象地称为“气墩墩”。
目前,宁波“绿能港”已有6座“气墩墩”投用,满载情况下可保障全省天然气供应15天。正在火热建设中的宁波“绿能港”三期项目,还将新增6座单罐储量27万立方米的“气墩墩”,建成后,宁波“绿能港”LNG年处理能力将突破1200万吨,成为长三角地区天然气安全供应的“压舱石”。
然而,庞大的仓储体量,仅仅是宁波“绿能港”竞争实力的冰山一角。随着舟山、温州等地LNG接收站布局建设加快,到2027年,我省将具备年均4000万吨的接收储运能力,相较需求多有富余。
“面对激烈竞争,只有让储罐中沉睡的LNG资源‘活’起来,才能化‘仓库’为‘枢纽’,进一步延长LNG产业链、价值链,让其发挥作为大宗商品的应有价值。”中海浙江宁波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港务经理刘璐说。
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的创新土壤,为宁波“绿能港”赋予了多元化发展的基因。
2021年,根据宁波片区的制度设计,宁波“绿能港”建成华东地区首个保税LNG仓库:E罐和F罐先后成为“保税罐”,其“地理上位于境内,行政上视为关外”的特点,使得储存于其中的LNG能够直接参与到国际货物贸易中,或为境外船舶开展加注、冷舱等服务。
“2023年6月,我们完成了浙江省内首次保税LNG‘船—船’加注作业,同年9月,我们又开展了华东地区首次保税LNG转口贸易业务。此后,宁波‘绿能港’的LNG配置能力一路突飞猛进,业务量节节攀高。”刘璐介绍。
以保税LNG“船—船”加注为例,中国海油“海洋石油301”号、“海洋石油302”号两艘LNG运输加注船,在宁波“绿能港”保税罐中完成LNG资源返装,再转至其他港区,为境外船舶客户完成船到船加注,堪称海上移动“充电宝”。今年上半年,宁波舟山港保税LNG半年加注量累计突破5万吨,超过前两年总和,跻身全国前三。
除了保税贸易,“冷能发电”也在宁波“绿能港”大放异彩。7月11日,国内首套国产化LNG冷能发电装置在宁波“绿能港”累计发电突破1100万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6160吨。该装置覆盖了园区近三分之一的用电需求,未来还将被推广至更多LNG接收站,实现绿色电力利用与降本增效最大化。
自贸试验区肩负着为“国家试制度”的使命,位于宁波片区的宁波“绿能港”也是如此。据悉,除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NG冷能发电装置,宁波“绿能港”三期项目中的全“坐地式”27万立方米LNG储罐,也由中国海油首次自主设计。
“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深化对LNG的价值挖掘,围绕供应、储备、国际船舶加注、国际贸易转运、冷能梯级利用等领域持续扩面深耕,让宁波‘绿能港’的‘枢纽范’越来越足。”刘璐表示。(记者 张凯凯 通讯员 魏瀚翔 高林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