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巫梭村现有村民406户、2000多人。村里木屋错落有致,苗族文化历史悠久,但这里因群山环绕,位置偏僻,距离最近的方召镇政府所在地20公里。
杨星,2004年出生于巫梭村的女孩。“我不止一次地想过,当初要是没有考上大学,我大概早早地嫁了人。”这是许多巫梭村女孩子曾经的生活状态。
改变源于一次相遇。2015年的那一天,村里来了一群陌生而又熟悉的客人。“你就是大家说的朝霞妈妈吗?从很远的地方来的吗?”上小学五年级的杨星一点也不怯生,这是她第一次见到胡朝霞。
“你想去我的家乡看看吗?”胡朝霞蹲下身与杨星平视,眉眼温柔,笑容亲切,“山外面有更宽的路,读书能走出去,去好多地方。”
胡朝霞的话像一颗种子,落在了杨星心底。一句“走出去”让杨星的人生轨迹开始发生变化。
2022年,杨星考上贵州中医药大学。2025年暑假,杨星邀请远道而来的胡朝霞到家里做客。杨星告诉朝霞妈妈,经历了三年的大学生涯,她已经读懂了“走出去”的深刻含义,她决定“留下来”,做一名真正读懂苗族患者的医生。
巫梭的山土,不只孕育着中草药。姬进忠的梦想就在这片“百草园”中萌芽。
苗人看病,常常因方言问题,与医生沟通不畅。年少时,村中长辈寻医问诊,常带上姬进忠。当了几年“翻译官”,姬进忠有了当医生的想法。
可对于年少的姬进忠来说,梦想就像巫梭村的山路,蜿蜒曲折,连绵无尽。与胡朝霞的书信成了破解难关的钥匙。高中毕业前夕,姬进忠身为家里最年长的哥哥,犹豫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外出务工、赚钱撑家。
“糊涂啊!”这是胡朝霞回信最快的一封,“人的目光分两种,一种是短视,一种是长远。吃苦也分两种,一种是吃短苦,一种是吃长苦。”
2019年,姬进忠如愿考上贵州医科大学,2024年,被保研至浙江大学,成为巫梭村有史以来第一位研究生。
2010年,胡朝霞还是一名车管所民警,从一名爱心人士处听说了贵州巫梭村。这是胡朝霞第一次知道1600公里外有个巫梭村,村里有一群可爱的孩子。
2011年起,胡朝霞开始结对帮助巫梭孩子,四年结对了28个。2014年,感动于胡朝霞的执着,越来越多的北仑爱心人士加入巫梭村“护长”行列。这一年,他们一起为孩子们送去了电脑、衣服、图书;他们发起了“阳光早餐”捐赠活动;他们点对点结对了更多的巫梭孩子……
2015年春节,胡朝霞收到了一封集体邀请信。“我想亲眼去看看我的孩子们,隔着山海总要惦念。”2015年夏,筹备了几个月,经过2小时飞机、5小时车程,爱心团队来到了巫梭村。
芦笙声声响彻苗寨。胡朝霞结对的杨星、姬进忠、姬如玉、姬团勇、张小龙、姬艳莲……以及村民们穿着苗族盛装冒雨在村口列队相迎。
“默念了无数次的名字,一个个对上了。”胡朝霞看着一张张面庞,哭了。
2025年7月,贵州高考分数线公布,巫梭村传出了一个天大的消息,全村23名高中毕业生全部上了本科线。巫梭村党支部书记李科统计,自2015年以来,巫梭村已培养出100多名大学生。
“这十年,是胡朝霞将我们村从尚耕带向尚学。”李科的嘴唇微微颤动。
“努力向上,融入更广阔的世界,带着见识和本领找到自己。”这已化成巫梭村学子的精神力量,融入苗寨文化基因。(记者 吴雨婷 戴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