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湾村 刘慧 供图
傍晚六点,大碶街道城湾村被暮色裹挟,黛青色的山岙间,各色木槿花开得喧闹。三三两两的村民漫步在木槿花大道,感受着夏夜的松弛感。
“以前这里连路灯都坏了好几盏,晚上黑漆漆的。哪像现在,城里人也都爱来。”村民叶正良感慨道。谁能想到,这条“网红路”,昔日只是条晴天扬灰、雨天泥泞的小村道。变化的起点,要追溯到2017年。
那一年,城湾村推行“村干部履职对账制”,通过年初定账、对单履账、动态核账、年终结账四个环节,将基层党建、党风廉政、经济民生等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
污水管道堵塞、垃圾乱堆、老桥护栏破损……这些曾被村民吐槽的老大难问题,被一条条写进“年初定账”清单,挂图作战、对号销账。
“账本一摊开,干好干坏一目了然,谁都不敢马虎。”大碶街道城湾村党总支书记叶锋的办公桌上,摊开着几本“履职对账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离村五六年的村民回乡,都说变化非常大。道路更加整洁,民宿错落有致,生活舒适度大幅提升。”
山岙里的蜕变有着得天独厚的底气与精心的谋划。城湾村背倚九峰山景区,面朝城湾水库,八大坑游步道、二坡游步道等景点如珍珠般散落在村庄周边。
“我们守着‘金山银山’,过去却捧着金饭碗要饭。”叶锋笑道,如今思想一变天地宽,村里确立了生态立村、旅游兴村的发展战略,先后建成了游客接待中心、木槿花大道、农耕博物馆等设施,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值得一提的是,城湾村还借助城湾乡贤力量引进大型酒店,鼓励村民开发民居民宿,不断丰富村庄旅游业态,并引进专业研学机构,开启“农文旅+研学”的乡村发展模式,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创收。
“我儿子就是被我‘劝’回来的,现在经营着村咖。”说到这里,叶锋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现在村里有露营基地、马场等好几个年轻人创业项目,为游客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以前卖茶叶要‘挑担进城’,现在游客多了,农特产品也更好卖了”。村民叶敏说。据悉,2017年引进的幸福缘大酒店每年为村集体增收40万元,村民自产的笋干、茶叶等山货通过文旅项目走出去。2024年,该村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405万元、经营性收入216万元。
从“治理痛点”到“经济亮点”,城湾村的振兴故事,正随着木槿花的绽放次第延续。“乡村振兴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场接力赛。”叶锋介绍,接下来,城湾村将系统提升人居环境,丰富旅游业态,让村民更有幸福感。(记者 毛飞英 通讯员 刘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