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北仑“哺绿促金”书写“两山”转化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8-12 10:32:24 来源:区传媒中心 阅读次数:

从浙江省宁波主城区向东出发,就可以抵达宁波舟山港核心港区所在地——北仑。这里既是临港重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强区,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24年,宁波北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35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857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连续七年稳居浙江省第一位。不俗的经济数据背后,北仑的生态环境数据同样亮眼:全区空气质量连续5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12个区控断面和9条入海河流水质优良率、功能达标率均实现100%。

制造业密集、临港工业集聚的区域,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进?北仑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相互赋能里,给出了答案。

顶层设计发力,多元投入激活“哺绿之源”

为让每一滴水的去向都清晰可控,2024年起,台塑台化园区投入1600余万元推进数字化升级,通过整合物联网监测数据构建起动态响应的水环境模型。依托模型,水质一旦出现异常,系统10秒内就能锁定污染源,并依托智能算法自动生成处置建议。

这一园区的智慧治水实践,是北仑治水2.0迭代更新的具体案例,也是北仑十年治水长卷中的精彩一笔。自2012年以来,北仑在治水工作方面已累计投入超100亿元,区域水体治理涉及河道清淤、岸坡整治、生态修复等多个方面,治水成果也正实实在在地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形成了94个亲水活动圈,15分钟亲水生活圈覆盖率达85%……不久前公布的2024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优秀市县名单中,北仑第十次捧起“大禹鼎”,成为宁波市首个获评“一星金鼎”的区(县、市)。

治水是北仑践行“两山”理念的一个缩影。北仑区委、区政府深刻认识到,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绿色发展的根本保障。为此,当地建立了绿色发展报告等制度,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多元参与”的生态环保投入机制,推动发展的“含金量”持续转化为保护的“含绿量”。

“哺绿”重在强化经济反哺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动机制,核心在于将经济发展积累的“金山银山”主动转化为生态环境治理资本。“十四五”以来,全区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00余亿元推进重大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

企业不仅是污染防治的主体,也是“哺绿”的重要力量。近日,投资约4500万元的碳捕集资源化利用项目在宁波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钢)投入试运行,每年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万吨,实现资源化利用。自2014年起,宁钢投入近60亿元,推进两轮环保提升三年行动及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涵盖皮带通廊封闭、炼钢区域除尘系统升级、废钢智能化加工配送中心建设等项目。经过这些全面细致的改造工作,宁钢成为浙江省首家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公示企业。

此外,社会资本的注入也为生态环境建设再添新动能。从2016年起,北仑开始探索“环保+公益”模式,2022年,北仑在全市率先成立“两山”环保基金会,募集资金超3000万元,用于区域生态修复、环保管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

从政府主导的百亿治水投入、两百亿生态项目财政支撑,到企业主动投入升级环保设施,再到社会资本通过环保基金注入公益力量,“政府+企业+社会”的多元投入体系,将经济发展的“金山银山”持续转化为生态环境治理的“源头活水”。

循环经济拓面,绿色转型走稳“哺绿之路”

近年来,北仑构建起“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三重循环体系,推动企业间废物交换、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区域能耗水耗持续下降。

在青峙化工园区,一根根高架管道从环洋碳三产业链循环经济产业园延伸而出,将周边20余家企业串联成网。这张“循环网”让资源高效流动。

岩东再生水厂是个标杆,每天10万吨经过深度处理、干干净净的再生水,通过专用管道送到宁钢等“用水大户”手里,替代自来水用于生产。

在霞浦汽配小微产业园,北仑宏远模具机械有限公司建起日处理能力达30吨的脱模废水处理站,满足了自身的需求,还为园区内其他有压铸生产工艺的企业提供服务。同时,宏远所需的喷塑生产线及废水处理设施,则由相邻的宁波飞兴金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享。

这种互助合作模式,正是北仑探索实施环保“绿岛”集成改革的生动体现。当地以“准入政策简化优化、产污工段集约集成、治污工程共建共享、环境监管统合统一、产业链条融化融合”为路径,自2021年以来,已在38个工业园区、小微园区建成“绿岛”。

“此举解决了小微企业环境管理自觉性不高、投入不足的问题,实现了治污设施的优化。‘绿岛’上的企业可以‘组团’办理环评审批,共建生产线,共享治污设施,投保‘绿色保险’,共聘‘环保管家’等。截至目前,已为近2000家企业节约治污成本超5000万元。”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北仑分局局长王涛说。

如今,北仑的循环经济实践正从大企业主导的“点上突破”迈向中小企业广泛参与的“面上开花”。“绿岛”改革通过制度创新破解了中小企业治污能力弱、成本高的难题,让循环发展理念渗透到产业生态的毛细血管。

空间优化创新,生态修复夯实“哺绿之基”

作为临港工业集聚区,北仑曾长期面临“山多可用地少、项目多需求大”的困境,资源紧张曾间接加剧生态压力。为此,北仑将空间优化作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以系统性思维重塑港城空间。

从2022年开始,北仑以“两场一仓一中心”(即港外集装箱堆场、集卡停车场、大型仓库和集卡司机服务中心)行动为抓手,科学规划协调港口、产业、城市三者之间的关系,累计清退港外集装箱堆场82处、集卡停车场30处、大型仓储9处,释放土地4000多亩;开发应用“智序港城”数字管理平台,道路通畅率提高5.2%,让高峰等候时间从40分钟缩至15分钟。交通拥堵与车辆频繁启停产生的噪声、尾气污染等问题得到了明显缓解。

此外,北仑以创新思维唤醒“沉睡”的空间资源。7月3日获发不动产权证书的北仑区1#地下洞库项目,仅占地56亩,却“唤醒”了相当于1700亩地表仓储的空间,洞库上方山体植被完好保留,实现了“地上绿水青山,地下金山银山”。

“涨潮黄沙水,落潮满目泥”,这是十年前在北仑梅山湾群众口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而如今,这里金沙细软、花儿烂漫,已成为新晋打卡地。自2016年启动综合整治以来,这里修复砂质岸线2252米,建成32.4公顷人工沙滩,构建21.5公顷海洋生态缓冲带,形成20.8公顷湿地。投入20余亿元的美丽海湾工程,通过海域整治、生态修复与文旅融合,造就长三角唯一近海蓝湾,2024年吸引游客210万人(次),生态旅游收入超亿元,其生态修复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典型案例。

水清岸绿引“客”来,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为北仑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大批南迁候鸟至此越冬,鸟类种类增至近百种;实施濒危物种镇海棘螈抢救性工程,野外放归超3500尾;全国首个可视化“海洋生物多样性数字管理系统”建成,动态监管逾750种生物类群。

综合施策下,北仑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显著:全域共采集鉴定陆域野生动植物2341种、海洋生物509种,生物丰度居临港发达地区前列,2024年北仑区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十四五”以来,北仑区生产总值增长24.3%、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7.2%,能耗下降16.3%,四项主要污染物累计减排超6000吨,实现主要经济指标与能耗、污染排放脱钩。

群众的认可比直观的达标数据更为重要。近年来,北仑创新培育生态文化,激发全面参与的内生动力。在实现国家要求的“老四类”设施100%开放的基础上,北仑率先探索“新四类”设施开放试点,目前已建成国家级开放单位18家,成为全国唯一“八类设施全品类开放”的区(县、市)。今年3月17日,全国生态环境设施公众开放和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观摩活动在北仑举办。2019年以来,北仑区选送的“绿满港城”等5个案例入选年度“美丽中国 我是行动者”先进典型名单。

北仑的实践,诠释了工业资本反哺生态建设、生态增值赋能产业升级的可持续发展逻辑,为全国工业城市践行“两山”理念提供了“北仑经验”。

“下一步,北仑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哺绿促金’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双向赋能,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以更实的创新举措续写绿色发展新篇章。”王涛说。(《中国环境报》记者孙浩 通讯员 王钧钧 严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