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第二十届“霞浦杯”落下帷幕。20年,这项北仑民间篮球赛,何以跨越岁月,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茁壮成长,实现设施升级,队伍扩容,品牌迭代? 奥秘也许就在于:那份对体育最朴素的热爱。
热爱,源于想在民间办场比赛的初心
“时间一到,打篮球的人自然就聚起来了。”北仑篮球协会会长王辉注视着傍晚五六点起便逐渐沸腾的球场。从第三届参赛队员,到第十六届起成为赛事核心组织者,王辉眼中的“霞浦杯”,如同青春里一段激昂又深沉的旋律,久久回响。
“我们也要办篮球赛,不限年龄、不限户籍、不限水平,让所有人都能参与!”
首届发起人、时任霞浦街道文化站站长的贺霁回忆,记得首届“霞浦杯”的构想,源自她在广东福建出差时亲眼目睹三人制篮球赛在草根民间迸发的活力。而将构想落地的筹备之路,近乎疯狂:没有现成的参赛队伍,文化站工作人员便亲自寻找热爱篮球的身影;没有成熟的赛事模板,就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便捷的宣传渠道,就靠双腿奔走。
二十载风雨,“霞浦杯”经历过台风天的室内转移,调整过特殊时期的赛程,也曾因酷暑暴雨提前。但无论形式如何变迁,那个八月之约从未爽期。
热爱,集聚起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球友”
每到球赛开赛时,篮球爱好者们总会如约而至,他们在这里寻获属于自己的那份“值得”。
年过半百在这里书写“第二人生”。浙BA宁波赛区预选赛观众席上,“热血球迷”龚宁那句“我们一定能拼回来的!”曾让无数北仑人动容。几年前从零起步的他,如今已是霞浦杯50+组的明星球员。
青春岁月撕碎世俗的“该有模样”。2013年,因热爱篮球,尹旭日成为“霞浦杯”志愿者。一年后,她毅然辞去护士工作投身篮球事业。从组建首支女篮敢与男队对抗,到转型赛事摄影师捕捉精彩瞬间,再到如今带着15岁的女儿共同参赛。“赛场上,我们的角色自己说了算!”快门按下,她完成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记录者的华丽蜕变。
篮球梦想从这里开始“踏上征程”。那年高考结束,18岁的王承承在“霞浦杯”赛场为青春加冕。175cm的“小个子”,身形或许单薄,面对强敌却寸步不让,用实力宣告:篮球从不由身高定义。从霞浦杯崭露锋芒,到入选浙BA宁波队逐梦更高舞台,这片赛场见证了他的磨砺与蜕变。
“我们从不给热爱设倒计时。”发起人兼裁判长梅豪龙吹哨20年,话语掷地有声。这方球场,便是他心中那份热爱的“无限续杯”。
热爱,最终化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
“霞浦杯”以街道为名,却早已跃出地域局限。纯粹的仪式感,包容的赛场,最终生长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共生体。
顶层设计与基层活力的“默契共舞”。2006年赛事初创时,北仑体育赛事刚刚起步。霞浦街道以超前眼光落子,对赛事的支持始终如一。在这里,政府保障不越位,企业赞助不冠名,“人亚先锋”志愿者自发组建后勤,北仑篮协专业运营确保品质。如今,“霞浦杯”已拓展为融合市集、音乐互动的多元舞台。
规则框架与人文温度的“化学反应”。2006年首届举办时,国内三人制篮球规则尚处空白。梅豪龙团队以五人制为蓝本,为“霞浦杯”量身定制规则。2007年国际篮联统一规则后,“霞浦杯”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更注入了温情设计:亲子组限制父亲投篮距离,将高光留给孩子;“50+”组取消12秒进攻时限……这些看似“不专业”的设定,恰恰成就了最动人的瞬间。
个体成长与城市发展的“相互成全”。在“霞浦杯”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篇章:退伍军人、企业职工、体育老师、中学生同场竞技;一家三口组队上阵,父子传承、夫妻搭档的温情故事不断上演;更有人因篮球改变了生活轨迹,从参赛者蜕变为职业教练、企业骨干,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等到来年八月,当晚风再次轻拂球场,我们期待再次重逢,期待用岁月去见证那些关于热爱、坚持与传承的青春故事。(记者 刘 唯 郑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