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城市的脉搏,跳动在对每一份成长的守护中。聚焦流动未成年人,郭巨街道全域开展一对一入户调研,“网格+警格+家校社”联动,精准画像445名流动未成年人,依托“海娃之家”为他们打造成长港湾,研学助学、心理辅导、亲子活动、暑期假日学校等多维服务长效护航。
E家童盟·护苗记报道,走进这场有力量有温度的治理实践,看郭巨街道如何用精细化服务破解流动治理难题,让流动未成年人在异乡找到成长支点,感受城市的包容与善意,实现个人成长、家庭幸福与城市文明的同频共振。
还有多远才能走出一个人的孤岛?
去年,12岁的刘影(化名)因伤休学,从老家来到北仑郭巨街道的一个小村,与在此务工的父亲刘平(化名)相依为伴。刘平是一名货运司机,跑货出车时常不在家,缺乏家长陪伴的刘影,面对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下,常常闭门不出,她的世界被局限在方寸之间。
随后的一次意外,更是让刘影患上了心理疾病,严重时甚至有伤害自己的倾向。患病以来,刘影的世界越来越安静,内心渴望交友渴望陪伴的期待却愈加强烈……
争分夺秒链接资源,多方合力打破救助困局
自从刘影患上心理疾病后,父亲刘平放下所有工作,第一时间为女儿找寻专业心理治疗。跑遍全市医院,翻遍线上预约,短短几天,他反复体会着那种束手无策的无奈:相关心理咨询门诊的队伍最早都排到了一个月后,女儿如何能等得?
就在这时,郭巨街道和东港社区接到了郭巨派出所的来电,电话那头,民警讲述了刘影的情况,并请求协同救助。心理纾困迫在眉睫,刘影的境况让工作人员的心沉了又沉。
“当天下午4点,我们掌握到孩子的情况后,即刻发动各科室、部门力量应急介入,整合多方资源,全力对接救助渠道。”郭巨街道平安法治办工作人员汪旭儿回忆,当晚8点,经街道平安法治办、社保办、郭巨派出所、海娃之家等多部门协同联动,最终以最快时效为孩子落实了心理治疗资源。
次日一早,刘平带着女儿接受了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面对今后的治疗费用,他又陷入了窘迫。本就是外出务工补贴家用,老家还有两个孩子,妻子为了照顾他们无法外出工作,一家五口人的经济来源全靠刘平,眼下刘影的情况更是棘手。
当时刘平还不知道,就在自己忧心的同时,一笔慈善救助金申请很快被提上了日程。
“心理干预是一个相对长期的治疗过程,我们不想让孩子因为治疗不及时、不彻底而造成二次伤害。”街道和社区早早考虑到了这一点,通过所在村的“慈善一日捐”善款,为父女俩争取到了3000元救助金,可供刘影接受8-10次心理咨询和治疗。
全周期精准护航,从应急救助到长效守护
治疗初期,为了挣钱养家和照看女儿两不误,刘平只能带着女儿跑货出车,颠簸在路途中。历经漫长的心理重建期,今年年初,刘影的心理状态基本恢复,已能独自在家照料自己。
期间,郭巨街道等多部门的关怀并未止步,持续关注着孩子的恢复状况。海娃之家每月定期走访,跟踪刘影的情绪状态,鼓励她积极参加社区活动。
“刘影的事情让我们深刻意识到,事后补救永远慢于提前介入。关于流动未成年人的管理,早走一步终归没错,化被动救助为主动预防。”汪旭儿说,这也就是E家童盟——郭巨街道流动人口未成年人管服课题研究项目的成立初衷。
今年4月,项目正式启动,对全域445名流动未成年人开展一对一入户调研,建立“一人一档”精准管理和多部门联审联救机制,不仅要帮助困难儿童、化解家庭矛盾,还要“事事先走”,预防儿童相关负面问题的发生发酵。项目的启动,为郭巨流动未成年人管理注入了强有力的专业力量,共性问题主打团队服务,个性问题一对一针对性服务,刘影便是个案之一。
短期应急和长效追踪同等重要,刘影到底是个孩子,总要回归到校园中,接受学习教育,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开学将近,回老乡就读还是留在郭巨就读,刘平倾向于后者。“这里的教育资源更好,女儿休学了这么久,回老家可能只能去读私立学校,一万元一学期的费用我们家实在承担不起。”刘平还担心,若是刘影回到老家,妻子忙于照顾三个孩子,无法时时刻刻关注到刘影。
但关键在于,刘影并不符合北仑区的积分入学条件。在引导刘影返乡就读无果后,项目工作人员也在努力解决刘影入学郭巨的难题。“很巧,今年的入学政策有变动。”汪旭儿介绍,今年除了积分入学制外,在学位有余的情况下,一年级和七年级的流动未成年人还有机会实现本地就读,“我们全程代办了申请流程,最快7月中旬就能知道结果了。”
走出孤岛,在关爱中向阳而生
毕竟休学了一年多,无论是学业进度还是学习状态,刘影都需要努力跟上。“妈妈给我买了三本课本,在家的时候我会自己学习看书。”刘影翻开课本,递给上门走访的海娃之家工作人员,书页上圈圈画画满是她学习的痕迹。
也许是这个家庭实在无力支持更多,除了这三本课本,刘影再没别的教辅用书,注意到这个细节的工作人员默默记在了心里。又一次登门拜访时,工作人员带上了海娃之家“海妈”特地为刘影挑选的教辅用书和文具,并耐心为她做了课业上的辅导。
“之前看到有人在空地上打篮球,我很想跟他们一起玩。”交谈间,刘影吐露心声,没有朋友让她觉得孤单,可自己又怯于交友。经过长时间的心理建设,近几日她才终于鼓足勇气,结交了篮球场上的第一位新朋友。
工作人员了解到刘影的心理疾病没再复发,又无比渴望与人交往,东港社区党委书记王英提了个“大胆”的想法:让刘影参加海娃之家的暑期假日学校。
“假日学校的课程设置很丰富,还有大学生志愿者可以一对一帮助刘影的学习,年龄较大的刘影还能协助老师和社工们照看年幼的小朋友,帮助她重构自信,在复学前恢复学习状态。”
会害怕刘影的心理疾病在暑期假日学校期间再度复发吗?面对这个提问,王英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说实话,压力是很大的。”王英不是没有设想过,万一刘影又出特殊情况,万一她又伤害自己,这责任由谁来担?
“给予刘影特殊的照看是必需的,我们也想看到孩子在这儿能快快乐乐地融入,走出家门,走出阴霾。”王英解释,不能因为未知的小概率事件,而全盘否定一个孩子。更何况,海娃之家有专业的心理资源,比起孩子蜗居在家,在这里反倒能第一时间察觉到孩子的异样并及时干预。
被看见,被守护,被赋予无限可能,让流动未成年人的心不再“流浪”。
在流动未成年人管理的道路上,“E家童盟”项目依托多部门联动联审联救机制和海娃之家相关资源,不仅创新升级了从被动救助转化为“风险预判-提前介入”的先行模式,实现从个案帮扶到全局守护的帮扶升级,更构筑了一套“科学预防-应急介入-精准救助-长效守护”多维赋能的关爱体系。
刘影,这个曾经蜷缩在孤岛的女孩,被一双双温暖的手掌托举着,向阳而生。蝉鸣响起,暑期假日学校的脚步越来越近,刘影的蜕变,将在这个夏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