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老漂族”的第二故乡
发布时间:2025-07-03 08:41:35 来源:区传媒中心 阅读次数:

大碶街道富春社区地处3个工业社区中心,常住人口1.2万,80%为外来产业工人及其家属。在这样一个产业工人聚集的社区,慈善不是简单的物质给予,而是一场关于尊严、归属与希望的实践。

一个阵地:蚂蚁共富工坊,从“谋生”到“共生”

富春社区的“蚂蚁共富工坊”,扑面而来的是生活的温度,十几位银发老人正专注地制作着手工艺品。

74岁的谷阿姨就是其中一员,也是“蚂蚁共富工坊”的第一批员工。几年前,她从河南来到北仑与儿子一家生活。但语言不通、没有朋友的日子让她一度想回老家。如今,她已是工坊的骨干成员,不仅有了稳定收入,还成了新人的“导师”。

工坊的诞生源于一次走访。2018年,时任社区党总支书记的张孝英发现,辖区内像谷阿姨这样的“老漂族”有上百人。“他们为子女付出一切,自己却成了城市的‘隐形人’。”张孝英回忆道,“如何让他们‘老有所为’?”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区最早一批共富工坊之一——“蚂蚁共富工坊”应运而生。包装、手工制作、零件组装……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却让老人们重新找回了价值。

七年间,这个最初只有十几人的小工坊,已发展成为我区“共富工坊”标杆。更难得的是,这里成了老人们的“第二个家”。

一个群体:“老漂族”从“漂泊”到“扎根”

午后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富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几位老人正在阅读区闲话家常。这个2023年5月建成的新型养老空间,紧邻“蚂蚁共富工坊”,专门为“老漂族”打破了户籍限制。

“刚开始我们担心没人来,现在却要控制人数。”养老服务站负责人笑着说,变化源于一系列量身定制的服务:在智能手机课上,年轻人们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打车软件;由“老漂族”组建的“五湖四海讲师团”,让各地方言齐荟萃;在社区成立的“老漂议事厅”,30名老人自发担任起楼栋调解员,解决着各类社区难题……“以前觉得我们就是来带孩子的外人,现在才知道,这个社区也需要我们。”这是“老漂族”的心声吐露。

一个模式:社会组织联动,慈善生态的“富春样本”

在这里,慈善工作并非单打独斗。区幸福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注于老年人服务,策划的文化活动场场爆满;区洛可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推动代际互动,带领孩子与老人共学共成长;区康馨社会服务工作中心则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专业支持。各组织既各司其职,又相互赋能,形成了紧密的慈善网络,在富春社区共成长。

修车铺老板老李的故事最能说明这种模式的活力。三年前他还是个“打游击”的流动摊贩,通过社区“社邻集市”项目获得固定摊位后,现在不仅生意稳定,还主动为外卖骑手提供折扣。

当“异乡”变成“故乡”,当“老漂”变成“扎根”,在富春社区,这就是慈善最美的模样。(记者 刘 唯 通讯员 吴秀琴 毛 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