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6点,大碶街道周隘陈村岩河畔,三三两两的村民摇着蒲扇聊着家长里短;“坐·coffee”露天座位上,几个年轻人对着网红墙打卡拍照;“作·深夜酒场”亮起暖黄的灯光。“现在村里啊,比城里还舒坦!”村民们笑着说。
看着这幅充满生机的画面,谁能想到,十二年前,这里还是“脏乱差”的城中村?2013年6月,以陈原益为村党支部书记的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开启了一场颠覆旧貌的治理变革。十二年时间,村庄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四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先后获得首批省善治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18项荣誉。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650万元,其“网格说事”制度更成为全市推广的基层治理创新案例。
破冰:制度重建凝聚民心民力
2013年的那个清晨,当陈原益推开村两委会斑驳的木门,眼前的景象让他愣在原地:缺腿的办公桌、漏风的窗户,墙角堆着泛黄的账本。“这哪像村两委会,简直就是废弃仓库。”他转身回到自己的模具厂,拉来一车办公桌椅。没想到这个自掏腰包的举动,在村里掀起一波谣言。虽然这场风波很快被平息,却让陈原益深刻意识到:“治村先治心,群众不信任,再好的政策也是空中楼阁。”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村两委班子在清查村集体资产时,发现村里出租的部分厂房拖欠租金十分严重,已经影响到村里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村民的收入分红。
村两委班子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决定对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班子成员分组走访欠租户,耐心讲解政策法规,核对账目明细。面对租户的抵触情绪,村干部反复上门做工作,既讲清利害关系,又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短短一周内, 历史欠款全部到账。
趁热打铁,村两委班子重建制度,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推出村务、财务、决策“三公开”。“村里工程、集体资产的出租等一律实施公开、公正、公平招标,每一笔收支都明细上墙,班子成员及直系亲属一律不得参与村内工程建设。”陈原益介绍,所有重大事项必须经过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实施过程和结果全程公开。规矩立住了,群众的心就暖了。
深耕:数字平台赋能网格治理
“你们村的陈阿姨真是大好人,非亲非故,照顾小俞这么多天!”2024年2月,当村干部来到医院看望村民小俞时,当值医生连连称赞。
“陈阿姨”名叫陈争鸣,是小俞所在网格的网格长。几天前的一个深夜,陈争鸣接到小俞哥哥的电话,得知小俞突发疾病,她赶忙前往兄弟俩家中,陪着小俞就医,一直忙到凌晨。在小俞住院期间,陈争鸣也天天来看望。
“这是我担任网格员的责任。”陈争鸣腼腆地说。患有智力障碍的俞家兄弟一直是村里的重点帮扶对象,在网格机制下,陈争鸣主动与兄弟俩结对。在她的细心照顾下,兄弟俩的病情得到了缓解。
在1.5平方公里的周隘陈村,像陈争鸣这样的网格员、微网格员共有16名,在划分为3个基础网格,13个微网格的“最小治理单元”里开展精细化服务。这支平均年龄58.9岁的队伍中,党员占比超过50%,他们既是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也是云端服务员。
网格员们清理街巷
“我们实行‘1234网格说事’工作法。”村党总支委员、网格长秦栋介绍,基于传统线下河埠头、凉亭说事,通过“一键受理、双线流转、三级处置、四方评议”机制,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
数字化更是为网格工作注入了新动能。村里不仅成立了全区首个村级综合信息指挥站,还自主开发了数字治理应用系统——“周隘陈·红邻帮”未来乡村数字平台,整合网格说事、邻里互助、智慧养老等12项功能。
在网格化治理之下,周隘陈村逐渐组建起一支由村两委班子、党员带头,红色管家、网格员、村民志愿者齐上阵的精锐部队。“大脚板”走深走实,主动排摸情况,“大数据”精准研判,主动靠前服务,双管齐下,大大提升了治理成效和服务水平。
蝶变:文旅产业唤醒乡愁经济
白墙黑瓦的马头墙下,北仑区唯一的省级金牌五星级文化礼堂熠熠生辉。这座由危旧房改造的地标建筑,见证着周隘陈村文化振兴的历程。礼堂内,中央空调、专业舞台、高清电子屏等设备一应俱全。老年大学戏曲班、鸣凤戏剧团等在这里开唱;不少村民在百姓健身房里强身健体,这里成为了村民精神生活的“充电站”。
村庄的文化振兴不止于硬件。2024年5月,省文化特派员沈苏杭的到来,为周隘陈村注入一股文化新生力,一场“城中村爆改计划”如火如荼地进行。“既要留住乡愁,也要引来人气。”这是陈原益和沈苏杭一致认可的改造初心。
文化之力让闲置废弃农房开发利用,网红咖啡馆“坐·coffee”、日式居酒屋“作·深夜酒场”、街口铁板烧“酌玖京禾”等新兴业态火热开业,盘活了村里的闲置资产,也打响了“小陈大作”的共富品牌。
2024年,村文旅产业收入超200万元。“小陈大作”共富品牌成为村里产业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各类文化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周隘陈村。
网红咖啡馆“坐·coffee”
共富:村社协作开启“陈·镇模式”
2025年初夏,在周隘陈村与镇定社区交界处的“ZUO街”上,工人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开街仪式做最后准备。这条300米长的特色街区,是两地“村社协作”的结晶——周隘陈村出场地、镇定社区引品牌,共同打造集非遗展示、特色餐饮、文创零售于一体的消费新场景。
“过去我们是‘各扫门前雪’,现在是‘共吃一锅饭’。”镇定社区党委书记邹凌云说。自2023年7月镇定社区成立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周隘陈村与镇定社区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理格局。
在党建引领下,锚定“对标城市小区,打造城中村治理标杆”的目标,两地打破行政壁垒,建强一张“片区—网格—微网格”三级治理网络体系;开好一个片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联席会议;用好一群由村社干部、社区工作者、党员骨干、热心居民、志愿者等组成的“陈镇治理联合体”,实现资源共享、难题共解。
这种协作治理在民生领域成效显著。针对交界处长期存在的停车难问题,两地共同规划了数十个共享车位,并纳入标准化管理;优老体验卡让村社的老年群体都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兑换停车券、美食券、养生券……志愿服务积分的应用范围也随之扩大;最令人期待的街区公共品牌“ZUO”系列,更是推动产业品牌与非遗美食、岩河美景和乡愁文化深度融合。
随着“ZUO街”开街临近,更多融合项目正在酝酿。“村社协作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要产生1+1>2的效果。”陈原益说,未来将深化“党建联建、治理联动、产业联营”的模式,打造可供借鉴的城乡融合发展经验。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回望,周隘陈村的蜕变轨迹清晰可见,而这背后,党建引领的红色主线贯穿始终。
展望未来,陈原益和村两委班子的脚步仍未停歇,“陈·镇模式”绘制出城乡发展新蓝图,城中村的发展故事仍在更新中……(记者 刘 唯 通讯员 刘 慧 范洪源 供图 大碶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