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成车间 周鹏飞 供图
“今年订单量激增,生产员工从30人扩招到40人仍不够用,在产能爬坡阶段,关键岗位急需技术工人。”近日,宁波鼎升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招聘公告,在青峙工业社区的零工驿站持续更新。
鼎升新材料位于戚家山街道青峙工业园区,是一家专注于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发光材料研发与生产的高科技企业,现已成为京东方、天马、华星光电等面板行业巨头的核心供应商。
在显示技术发展史上,LCD(液晶显示)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这种通过背光源和液晶分子调控光线的技术,虽然实现了平面化、大尺寸化,却存在三个“致命缺陷”:能量利用率不足30%,大部分光能在滤光环节损耗;4-20毫秒量级的响应速度(较人眼8-16毫秒的动态视觉感知阈值滞后)导致动态画面拖影;色域值偏低,显示色彩不够鲜艳。
转折点出现在OLED技术的突破。这项自发光技术让每个像素点独立发光,不仅将显示厚度压缩至100微米(相当于A4纸厚度),打造出类似“电子报纸”的轻薄形态,更实现了纳秒级响应速度和近乎真实的色彩还原。2016年,国内面板企业集体押注OLED行业,京东方、天马、华星光电等国内头部企业投入超5000亿元建设20余条OLED面板产线。
随着国产OLED面板市场份额的迅速提升,上游材料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鼎升新材料敏锐地在技术代际更替的窗口期抓住了机遇。“招工热”的背后,正是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自主研发的“双主体材料”打破了国外垄断,成为国产OLED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关键一环。
近日,记者走进鼎升新材料的合成车间,只见一片繁忙景象,产线满负荷运转。“这批双主体材料的重结晶温差必须控制在±3℃以内。”操作工人石梁一边盯着反应釜的温度显示屏一边说。透过防爆玻璃,可以看见橙红色混合物料在反应釜内均匀搅拌,经后续过滤工序后形成粉末状产物。这些看似普通的粉体材料,即将成为新一代智能手机OLED屏幕的核心发光材料。
“传统的单主体材料就像单亲家庭,既要承担‘父亲’的角色,又要履行‘母亲’的职责,性能存在瓶颈。”宁波鼎升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宽用形象的比喻解释技术原理。OLED主体材料需要同时完成电子传输和空穴传输功能,单主体材料在效率和使用寿命上很快触及“天花板”。
鼎升新材料的突破在于将两种功能分离,由两种材料协同作用。“双主体材料让发光效率提升30%以上,器件寿命显著延长。”陈志宽说,这一创新不仅让国产材料的性能比肩国外进口产品,价格还降低了40%,迅速赢得华为、小米等手机品牌的青睐。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漫长的攻坚。两种材料的重结晶温差必须精确匹配,误差不能超过±3℃。“我们筛选了上百种组合才找到最佳配对。”陈志宽表示,目前红光双主体材料已稳定供货,绿光材料进入验证阶段,蓝光材料研发同步推进。
鼎升新材料的成长轨迹,映射着中国OLED产业的突围之路。2016年,国内面板企业虽集体投资OLED行业,但初期核心材料完全依赖欧美日韩进口。
转机出现在2020年后。随着国产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上游企业不断加速技术攻关。其中,鼎升新材料作为国内首家研发“双主体材料”的企业,带领着国产OLED产业跑出了“加速度”:2024年,中国OLED面板全球市场占有率达50%。在手机领域,华为Mate系列、小米14等旗舰机型已大规模采用国产OLED屏;车载显示市场,宝马等国际品牌也开始测试中国方案。
“从‘跟跑’到‘并跑’,我们用了8年。”陈志宽表示,目前公司专利数量达378件,近三年研发投入超8000万元,平均占营收的26.6%。2024年,公司营收1.2亿元,较2020年增长6倍,今年预计达到2亿元。
OLED材料行业的快速迭代,让人才成为竞争的核心。“技术几乎每两年更新一代,我们必须持续‘卷’下去。”陈志宽说道。这种压力直接传导至用工端——公司不仅需要产线操作工,更急需懂化学、材料、电子工程的复合型人才。为此,企业已与高校合作开设定向培养班,并提供在职硕士和博士深造机会。
“鼎升新材料将持续深耕发光材料领域,重点拓展三原色主体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仑元素’技术体系。”陈志宽介绍,随着显示应用向车载和IT方向发展,今年企业将计划再投3600万元研发费用,重点突破车载、IT用叠层器件材料,布局叠层器件等前沿材料的研发矩阵。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企业将在国产替代的道路上继续破局突围,向产业链价值上游持续攀升,进而改写全球产业格局。(记者 石沁奕 毛晨烟 通讯员 唐丹 曹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