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最近做得还顺手吗?”新碶街道港兴工业社区的社工小杨,像往常一样来到横浦党群服务站的“卡嫂工坊”,和在这里做零工的“卡嫂”们唠家常。
“做得很顺手,我们聊得也可开心了呢!”欢声笑语在这里回荡,这样温馨的场景,便是港兴工业社区日常慈善服务的一个缩影。
港兴工业社区成立于2023年7月,作为一个纯工业型社区,辖区面积2.3平方公里,现有283家物流公司,约4000名集卡车司机和500余名集卡司机家属。
集卡司机长期奔波在路上,工作强度大。这种工作特性导致他们难以兼顾子女的教育和陪伴,而“卡嫂”们也面临就业难、收入不稳定等问题。
这些现实需求,成为了社区开展慈善服务的出发点。
精准施策
赋能“卡嫂”增收
“我以前总觉得自己年龄大了,学新东西肯定不行。”方静妹是一名“卡嫂”,今年3月,她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养老护理系列培训课程。在培训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她不仅顺利取得了护理证,还通过社区共富工坊的就业推荐,获得了一份养老护理工作。
“真没想到,这么快我就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还能靠自己的技能赚钱!”方静妹笑着说。
社区通过“零工增富、提技促富、双向奔富”三个子项目,为“卡嫂”们提供全方位支持。
在“零工增富”方面,社区线上建立“卡嫂帮帮群”,发布园区企业招聘信息,对接零活加工、手工文创等工作;“提技促富”环节,邀请专业老师开展培训课程;“双向奔富”则组建了“卡嫂巾帼志愿服务队”。
曾经,“卡嫂”们生活在6平方米的集装箱周围。如今,在社区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卡嫂”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了增收。她们从小小的集装箱走向更广阔的社交圈,不仅融入了园区生活,还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中。
资源整合
护航“卡娃”成长
去年暑期,港兴工业社区“司机之家”迎来了两个新伙伴——小萍和小娜,她们是“卡嫂”李红的双胞胎女儿。
“孩子放暑假了,自己上班也顾不上管孩子。”李红说,平时要忙家务,暑假里更是为照顾孩子发愁,“幸好有‘司机之家’,孩子能在这里写作业、玩耍,还有人照顾,我特别放心。”
“我们这个‘卡娃成长计划’,采用了‘线上预约+线下服务’模式,通过弹性化的服务机制,来适应司机家庭流动性强的特点。”港兴工业社区党委书记胡淼告诉记者,社区还创新构建“社区主导、志愿者支撑、企业助力”的运作模式,通过争取公益创投基金、发动爱心企业认领服务等方式,确保服务长效开展。
创新品牌
构建慈善生态
面对辖区产业工人密集、新业态群体流动性强的特点,港兴工业社区突破传统慈善模式,打造了“众兴益站”慈善公益品牌。
通过“1元爱心基金”降低慈善参与门槛,用“零钱慈善”形式激发全民参与热情,打造社区互助共生的慈善生态。同时,依托园区企业,发起爱“兴”公益基金,截至目前,爱“兴”公益基金已筹集到3万余元慈善款项。
“慈善就像细水长流,需要持之以恒。它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赋能。”胡淼说,这些慈善项目,不仅能够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让流动的集卡家庭扎根社区,同时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记者 姚微 通讯员 吴秀琴 刘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