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参与志愿服务 红梅社区 供图
近年来,红梅社区通过创新建立“公益伙伴联盟”慈善模式,让商户、居民、社会组织都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走出了一条老旧社区“焕新”的特色之路。
商户“微公益”汇聚社区暖心力量
“冬天我们供应热茶,夏天提供凉白开,环卫工人和快递小哥经常来这儿接水。”红蜻蜓鞋业店主葛昌富一边擦拭着不锈钢保温桶,一边说道。自从加入联盟,这家小店便成为户外工作者的“暖心驿站”。社区内服装店、茶叶店、玩具店等各类商铺纷纷响应,陆续加入“公益伙伴联盟”,慈善之风在社区悄然兴起。
几步之外的社区药房,玻璃窗上“急救服务站”的标识醒目亮眼。药房精心配备了基础急救包等应急物资,为居民提供紧急救助服务。
步入东河路中段的“幼森林”小儿推拿店,墙上悬挂的“公益伙伴”铜牌熠熠生辉。店主康晓雅正俯身于推拿床边,专注且轻柔地为一名儿童进行推拿治疗。据了解,“幼森林”自加入“公益伙伴联盟”三年来,已累计为百余名儿童提供优惠推拿服务。
红梅社区党委书记邢巧燕介绍,“公益伙伴联盟”借助“公益之星”评选等激励机制,已吸引10余家商户加入,打造覆盖全社区的“15分钟公益服务圈”。
这种“商户+公益”的创新模式,不仅盘活了社区资源,更让过去热闹的东河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温度,让老社区“讲出”新故事。
“公益积分”激发社区自治活力
在东河路上,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正手持垃圾钳和环保袋,弯腰清理绿化带中的烟蒂和纸屑。“参加这次活动,每小时可获得相应积分。”叶师傅一边拾起塑料瓶,一边向其他志愿者说明积分规则。
“自从开展积分兑换活动,大家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更高了。”红梅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积分兑换不仅是对居民积极投身社区活动的认可与回馈,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责任感,吸引了更多居民主动参与到公共事务中。
“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后,我的业余时间安排更加充实。通过参与科普宣传等活动,既能发挥专业特长帮助邻里,又能通过积分兑换实用物品。”红梅社区居民、青年党员王志仁说。
在众多积分兑换活动里,每月举办的“红领集市”尤其受居民青睐。在集市上,居民能用积分兑换肥皂、餐巾纸等生活必需品。
社会组织共筑民生保障网
在社区治理体系中,社会组织的参与为特殊群体提供了精准化服务支持。东河路的美美工作室团队每周二定期为天兴公寓的独居老人郑阿姨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包括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和精神慰藉等。据统计,社区内类似郑阿姨这样的高龄独居老人共有9户。针对这一现状,美美工作室创新服务模式,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有效改善了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
如果说为老服务关注的是“夕阳红”,那么对残障人士就业支持则着眼于“新起点”。社区计划引入职业培训团队,根据残障人士的身体条件和兴趣,制定培训计划。此外,通过与周边2家商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培训合格者提供就业机会。
精准服务的背后,是社区创新提出的“需求清单”工作机制。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社区精准掌握特殊群体的需求,再对接社会组织提供针对性服务。
“我们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慈善工作为具体抓手,整合公益伙伴联盟资源,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过专业化、定制化服务,推动社区向更有温度、更具活力的方向发展。”邢巧燕说。(记者 石沁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