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顶山上眺望大榭岛风光 夏毅彪 摄
开栏语:
看红色记忆里的璀璨星火,看烽火时代下的弥漫硝烟,看革命岁月中的家国情怀,感受先辈们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里熠熠闪光,奏响了气壮山河的历史凯歌。跟随本刊记者走进大榭,通过探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星火。
夏日里的大榭革命烈士陵园,绿荫满园,明净整洁,庄严静穆。漫步在烈士陵园里,拾级而上,台阶上清晰镌刻着一个个时间点以及对应的战事:“1949年7月19日召开军事会议确定作战方针”“1949年8月16日,一九O团司令部下达作战命令”……一级一级走上去,一幕幕战火纷飞、硝烟滚滚、英雄们冒着枪林弹雨的场景缓缓浮现在眼前。
75年前,这座东海之滨的小岛上有着一段动荡的岁月。
1949年五六月间,随着我国沿海大陆的解放,国民党长江部队的残兵败将先后逃窜到大榭岛。
“国民党军队让我们挖壕沟,夜以继日地挖,挖不好,就会一棍子打下来。”96岁的亲历者胡宇福回忆道。当年,年仅22岁的胡宇福被强征修工事壕沟,艰辛地工作了59天。他的堂哥胡宇定更加不幸,因主动站出来仗义执言,被敌兵用长枪刺刀活活捅死。
1949年8月18日18时30分,解放大榭岛的战斗正式打响。
“大海变成了一片火海,子弹像下雨一样。”交战当晚,看着解放军从身边急匆匆跑过,躲在河边的胡宇福在草棚里瑟瑟发抖。“解放军战士跟我们说不要害怕,他们的一言一语就像是我们的‘定心丸’!”胡宇福说。
当时敌军在大榭岛上构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沿海阵地增设了大量的水上障碍物,海涂上插满如狼牙般锋利的竹子,竹篱笆像城墙一样把海水层层围住,屋脊形铁丝网、密密层层的海上梅花桩,还有架在水上、防止船只接近的油桶爆炸物……
解放军从起渡,横跨1500米宽的海峡,到抢滩登陆成功,只用了短短15分钟。很快,敌军被溃退到七顶山上,七顶山成为了“渡海第一仗”的主战场。
七顶山海拔333.9米,是大榭岛群山的主峰。山顶后是一片数丈高的陡崖绝壁,东边舟山群岛清晰在目,南眺穿山半岛,西望霞浦,柴桥近在眼前,俯视大榭岛,全岛风貌尽收眼底,战略位置极佳。
如今的七顶山风光秀丽、风景如画,是人们出门登山赏景的“宝藏地”,谁能想到75年前,这里曾是杀声震天的战场?
大榭岛之战胜利后,战士们马上投入到解放金塘的战斗中。在解放军的感召下,大榭人民纷纷拥军支前。当时刚刚结婚半年的胡宇福主动让出新房,给解放军住。因为当时村道狭窄,推车装运炮弹不方便,胡宇福主动加入运送炮弹支援前线的队伍中,还当起解放军的向导。
“炮弹的重量大概有40—50斤,我一次可以挑起2个。”说起当时的场景,胡宇福无比自豪,“和解放军们住久了,像亲人一样,解放战争也是为了人民,只要我们帮得上忙的一定会去帮!”
当年,胡宇福和10多位解放军战士一起用扁担挑炮弹,顶风冒雨,蹚着齐膝的泥水往返于下泥场驻地和礁门火炮阵地之间,不停输送炮弹。此外,他的堂叔胡世银也加入其中,尽管年过古稀,仍冒着枪林弹雨撑船运送解放军。在当年,像他们这样勇敢的大榭人民有很多。
如今,“渡海第一仗”已经过去70多年,一代一代大榭人民在岛上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而大榭人民并没有忘却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20世纪80年代,岛上建起了革命烈士陵园,园内高高矗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镌刻着介绍“渡海第一仗”的碑文,这里长眠着为解放大榭岛牺牲的英烈们,如今这里已成为省级革命遗址、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在七顶山,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也在常年开展,人们从历史留下的战壕里感受当年的烽火岁月,铭记那段不被忘却的历史。
此外,在大榭岛上还有一位40余年教龄的退休教师楼崇基,自从教起,主动担当起基层“红色宣讲员”的重要角色,为发扬“渡海第一仗”精神,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他经常在基层党员群众间、在假日学校里为党员群众和中小学生讲述“渡海第一仗”的故事。
“渡海第一仗”的故事,在大榭岛上一直在流传,激励着后人不忘那段永不磨灭的烽火记忆,奋勇前进。(记者 杨亚妮 严健中 黄颖 周佳贝 通讯员 张骏超 吴志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