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将近,“故事妈妈”沈庆的工作更加忙碌了起来。撰写教案、联系场地、安排活动……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大碶街道富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洛可社会服务中心,看到沈庆正在为接下来的假日学校做最后的准备。
“这个暑假我们已经安排了60场故事分享、14场户外研学活动,将为1500多位小朋友送去服务,收到的邀约有来自北仑各个街道的,也有来自区外其他组织的……”这些“甜蜜的负担”也直观体现了“小板凳故事会”的影响力。
但这条“讲故事”的路一开始并不容易。和许多妈妈一样,沈庆的“讲故事”之路也始于自己的孩子。2012年,沈庆的大女儿出生,她和爱人李宁都觉得应该让孩子多读点有意思的绘本故事。沈庆告诉记者,由于绘本的价格并不便宜,他们发现富春社区外来人口子女居多,但是亲子教育、阅读十分欠缺,为了让这些绘本发挥最大价值,沈庆和爱人便开始尝试给其他小朋友讲故事。
一册绘本、一台小音响、一把小板凳,沈庆“讲故事”之路就在大碶街道邬隘村高架桥下开始了。从不被理解、遭遇冷场,到越来越多的“故事妈妈”“故事爸爸”加入这个队伍,“小板凳故事会”成为孩子们交流、学习的平台。2018年,洛可社会服务中心正式成立,运行以来,“小板凳故事会”的志愿者从最开始的20人发展到139人,为孩子们带去了4000多场故事分享,参与人次超4万。
是什么让沈庆如此坚持,让这么多人加入到为孩子们讲故事的队伍中来?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80后的沈庆是一个出生于新疆的山东妹子,对于家乡的模糊认知和早年独自外出求学的经历,让沈庆产生了一种“居无定所”的不确定感,直到她在北仑安了家、有了女儿。
“我觉得孩子一个人在家听我讲故事太孤独了,就想着走出去,把孩子们集合起来一起讲。”在给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沈庆的内心也感受到了被治愈的力量,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被她打动,一起为爱“发电”。随着洛可社会服务中心的“小板凳故事会”逐渐步入正轨,沈庆也开始思考:除了利用绘本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还能做些什么更有意义的事?
起初,沈庆只是讲一些经典红色绘本上的故事。潘冬子、刘胡兰、小兵张嘎……她觉得这些故事里爱国、勇敢、坚持等品质,对于现在的孩子同样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慢慢地,她发现,简单的讲述并不能带动孩子们更深入理解这些故事,怎样才能讲好这些故事,怎么将故事和我们生活的当下联系起来?
“如何让沈庆这样的社会组织领头人在助力现代社区建设中更好融入社区治理场景,与大碶乃至北仑的蓬勃发展同频共振,是我们学思践悟新思想、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大碶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郑勇告诉记者,从2022年上半年起,党工委、办事处就牵头成立“社区治理专题学习小组”,由街道班子牵头,组织社区书记与沈庆等一批社会组织领头人、基层志愿者骨干进行系统辅导、培训、共学。
“从单纯给孩子们输出故事内容,到结合大碶历史底蕴、社区工作需要和居民诉求,我们的‘小板凳’找到了与孩子们互动的更多内容、方式和载体!”沈庆坦言,十多年来给孩子们讲课的历程,近两年来变化最大,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更加清晰。
2023年3月,大碶街道正式启动“大碶街道红色基因传承项目”,沈庆带领团队以高分承接项目;2023年5月,大碶街道在富春社区成立“大碶街道——中国式现代化红色故事宣讲联盟”,以洛可为主导与全国40位故事妈妈联手打造“社会组织进社区宣讲红色故事”工作模式。
“做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好孩子,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人,大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我们身边也不乏感人的事例,结合红色经典故事,让孩子们在所处的环境、身边的案例中学习美好品质,提升他们对家乡、对祖国、对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沈庆告诉记者,通过两年来的实践,自己对“什么是红色基因”的理解也更加生动、深刻,对“我陪孩子读经典”的未来更加充满了激情和想象。(记者 叶玉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