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意大利蜜蜂”的梅山人
发布时间:2024-03-20 08:53:55 来源:区传媒中心 阅读次数:

开栏语

历史洪流滚滚向前,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伟人英雄,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的“平头百姓”。展开人生的坐标轴,微茫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曲线”。仑语工作室推出《有故事的人》栏目,讲讲北仑普通人的故事。

你有故事,我们有“纸笔”!全城征集“有故事的人”,欢迎大家投稿或提供线索!

邮箱:269350878@qq.com

飞鸟追逐苍穹,鱼儿追寻大海,养蜂的人们,追着“花开”走南闯北。

刘信岳出生于1948年,是梅山一个木匠。小小的海岛,小小的木匠,凭着手艺,日子过得也算衣食不愁。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抚吹东海岸,第一根桩打入北仑山旁的海,北仑港区建设正酣。

1978年,林大山爆破,北仑拉开了移山填海建港的序幕。

或许是时代脉搏涌动带来的“蠢蠢欲动”,或许仅仅是为了让两个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那年,听说养蜂挺挣钱的刘信岳,在郭巨峙头买回来三箱蜜蜂,打算去拼一拼另一种可能。

大家会不会跟我一样,想问——

三箱蜜蜂花了多少钱?

——好像是四五十元。

那个年代,50元,大概是中产阶级的月工资。

养在哪儿?怎么养呢?

——就养在自家院子里。没有蜂箱,拆了家里的隔板自己做,没有覆布,又拆掉了棉被来做。然后东家问点门道、西家取点经,边学边养。

这蜜蜂是哪种蜜蜂哇?

——是“意蜂”,就是意大利蜜蜂。

比起中蜂(中华蜜蜂),意蜂个头大,便于大量饲养,且蜂王浆产量高,所以那时候大多数蜂农养的都是意蜂。

意蜂吃得多、干得也多,但野性不足,“笨头笨脑”的,不擅长找零星蜜源,所以需要大的蜜源,那么就得转场养殖、追花夺蜜。

因此,每到春暖花开,刘信岳便会带上一箱箱蜜蜂,和妻子史苏月一起,踏上天南地北、风餐露宿的追花之路。

近点的,先到鄞州姜山、龙游,接着北上去往江苏、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有的地方采油菜花,有的地方采槐花,还有采向日葵的……一处花谢了,就赶赴下一处,直到华夏大地都已“春去花不再”。

这一路,其实不止刘信岳夫妻俩,还有梅山和大碶的5户养蜂搭档同行。

话说回来,一行人带着蜜蜂,要从当时梅山这个偏远海岛出去,也不是什么简单事儿。

“先用拖拉机把蜂箱拉到上梅渡码头,然后坐渡轮到上阳,再货车运到火车站。‘火车皮’都要提前订好的,早早卸好蜂箱去等着,万一错落嘞!下了火车后,也是一样,先货车运到镇上,小路得用拖拉机拉进去……”

几经辗转,终于到了花儿盛开的地方,几家人分头找合适的场子“安营扎寨”,一般起码相隔三四公里。

说是“营寨”,其实就是自己用铁架和防雨篷布搭起来的简易帐篷,啥啥都在一个蓬里。

电咋办呢?

那个年代哪来的电!都是用“经济炉”,就是煤油炉子;灯用的是马灯,就是那种可以手提的煤油灯。

水咋办呢?

场地好的,附近有河或者溪坑;但有些地方周边找不到水源,那就得挖坑聚水,还得拿着桶走好几里地去附近村庄里讨水。

吃的啥呢?

家里出发时除了大米,会带上“龙头烤”这种不怎么会坏的“干货”,再带一些鸡蛋,也会找找野菜,到最后不够吃了,就得用蜂糖或蜂王浆去村里换食物。

史苏月说,蜜蜂的世界挺神奇。

每天天不亮,勤劳的工蜂就会飞出去采蜜。带着满满的“花篮”回到家,交给“内勤蜂”酿蜜,自己再出去工作。蜂房内,蜂王的四周,还有“侍卫蜂”守护。

“蜜蜂都认得自己的家,回错家的,就会被当‘贼骨头’打出来。有时候早上起来,看到箱子外面有不少尸体,那就是走错门被打死的。”

史苏月说,养蜂的日子挺艰苦。 

这种苦,来自于一次次的奔波辗转,来自于一天天的吃不好睡不香,来自于一个个寂静无声的夜,来自于一封封寄回家里、却不知什么时候能收到回复的信……

住在荒郊野外,她好几次看到蛇爬到了床上。

刘信岳出去卖蜂王浆不在的夜晚,没有手机没有电视的年代,她只能蒙着被子催自己快快睡着,她说那时最最怕的就是有山民闯进来抢东西抢人。

不是花期、没有蜜采的日子,蜜蜂得靠白糖来喂。白糖供不上了,史苏月就出去打临工,到六横蚂蚁岛装卸鱼获挣钱。

最难熬的,莫过于想家想孩子,只能写信,一来一回要将近1个月,每天盼着信来,收到信,能开心好几天。但很多时候,信来了,人却已经搬走了……

好在……苦虽苦,但慢慢收获了甜。

当初的3箱蜜蜂,养到了30箱,后来60箱、80箱,最后变成了160箱。

当时,割下来的蜂糖卖6角钱一斤,都有供销社来收;取出来的蜂王浆可以卖40-50元一斤,一般出给散户,不愁销路。

于是,养蜂的第四年,刘信岳一家已经成了万元户。在史苏月的记忆中,当时还上了报纸。

年复一年的漂泊,换来了越来越好的日子。夫妻俩就这么养蜂养了14年,时间走到了1992年。

那年,蜜蜂得了蜂螨,除螨也一直不见好,就这么死了一半还多。二人合计着再繁殖要用的精力和费用太多,最后决定——“算了!不养了!找新出路!”

不久后,夫妻俩“转战”海南,给人做神龛。凭着刘信岳的木匠技能,夫妻俩吃苦耐劳,赚到了一桶又一桶金。

经济发展高歌猛进,城乡风貌日新月异。2002年,新世纪的北仑,已经大变样。刘信岳夫妻回到了家乡,在新大路边买下了600平方米的店面房,当时的价格是80万,然后开了家宾馆,运营至今。

如今,家业稳当,儿孙绕膝,而77岁的木匠,还是闲不住,奔走在四乡八里给人做木工。71岁的苏信月也一样,时不时往宾馆跑,去转转看看。“我们这辈人都这样的,什么都不干,心里总归空簌簌。”

最后,笔者问:“蜜蜂是不是不蜇养蜂人的啊?”

“不知被咬了多少回数,面孔咬得‘青大肿’,眼睛啊睁不开,呵呵呵呵……”苏信月一边用手笔画起“头肿起来”的样子,一边咯咯地笑了。

曾经的苦,对他们来说,何尝不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仑语工作室 沈焰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