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2060029550628/2024-208482
组配分类 批后公告 发布机构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北仑分局
成文日期 2024-12-2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土地
索引号 113302060029550628/2024-208482
组配分类 批后公告
发布机构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北仑分局
成文日期 2024-12-2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土地
《宁波市北仑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批后公布

《宁波市北仑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于2024年11月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浙政函〔2024〕157号),现予以公布。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决策部署,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水平,特编制《宁波市北仑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指导北仑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是编制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

一、 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1、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分为北仑全域、中心城区(北仑部分)两个层次。北仑全域范围为北仑区行政辖区内的陆域和海域空间。中心城区范围落实市级总规确定的中心城区,北仑区包括新碶、大碶、小港、戚家山、大榭、柴桥、霞浦、春晓和梅山等9个街道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区及相关控制区域。

2、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近期到202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二、总体定位和规划目标

1、总体定位

落实国家省市重点战略、结合北仑自身优势和未来发展,确定北仑区的总体定位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高能门户区。具体承担四个职能,包括世界一流强港核心区、高水平开放合作区、智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滨海生态宜居示范区。

2、规划目标

到2025年,加快港产城文融合发展,打造长三角开放发展标杆地,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

到2035年,基本建成中国式现代化港城示范区、全国大城市一流强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示范样板、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

到2050年,成为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绿色低碳、开放包容的国际滨海港城。

3、人口规模

落实市级规划分解的人口规模,至2035年,全区规划常住总人口100万人左右,规划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90%。

三、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图片1.png

1、国土空间三条基本控制线

系统优化农业、生态、城镇三类空间(简称“三区”)布局,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简称“三线”),强化国土空间底线管控,将“三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稳定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本格局。至2035年,北仑区落实耕地保护目标不低于9.9258万亩,其中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7.7641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362.00公顷;划定城镇开发边界21351.26公顷,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2420倍以内。

2、主体功能定位

落实《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乡镇(街道)为单元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北仑区10个城市化优势地区,包括白峰街道、郭巨街道、春晓街道、大碶街道、大榭街道、梅山街道、戚家山街道、霞浦街道、小港街道、新碶街道,促进空间供给和资源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1个农产品主产区为柴桥街道,促进农产品集聚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图片2.png

3、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以生态环境为基底,以区域发展轴为骨架,形成“一区四片、两轴三心”的全域国土开发保护格局。“一区”即九峰山-灵峰山生态区,围绕区域内主要山体,构筑生态基底。“四片”即北仑主城片、甬江科创北仑片、梅山湾片、临港产业片,结合城市功能形成的特色片区。“两轴”即甬江科技创新发展轴、梅山湾海洋经济发展轴,为北仑落实市级发展战略,联动周边区域的重要空间发展轴线。“三心”即结合北仑主城片、甬江科创北仑片、梅山湾片不同职能形成的综合服务中心、科创服务中心、科贸服务中心。

图片3.png

4、国土空间规划用途分区

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布局、人口分布和国土利用等因素,坚持陆海统筹、城乡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统筹的原则,划分为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海洋发展区、其他保护利用区等7类规划分区。

5、国土空间用地用海结构与布局优化

以保护农用地、合理管控建设用地、稳定其它用地为导向。加大农用地整理力度,严格保护优质农地资源,着力控制耕地占用,积极挖掘耕地潜力;稳定林地,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努力提高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利用效益,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理性增加城镇用地规模,合理缩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保障区域基础设施用地,合理规划利用涉海空间。

四、农业空间

1、农业空间格局

图片4.png

落实上位规划农业空间发展要求,建立功能特色鲜明的“一廊六区多片”现代农业格局。

“一廊”即乡村产业振兴示范走廊:串联太河路、沿海中路和白洋线,打造北仑特色的山海景观长廊,通过沿线美丽乡村建设、优美生态环境、现代智慧农业、农文旅融合产业等领域,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北仑区乡村产业发展经验成果。

“六区”即都市休闲农业体验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产村互动有机融合区、花卉苗木绿色发展区、名优茶果精深加工区和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区。

“多片”指小港南部、柴桥中部、霞浦中部、春晓北部、白峰南部、郭巨中部梅山东部多个耕地集中保护片,区域内耕地质量较优、连片度集聚,适宜规模化生产,区域内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

2、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

差异化引导乡村振兴,将村庄分为集聚建设类村庄、整治提升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和搬迁撤并类村庄5类,分类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有序开展村庄保护与建设。

规划期间,完善村庄居民点布局体系,有序引导农村人口和产业向中心村和城镇集聚,推动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中心村按照现代城市社区的标准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般村建立依托城镇和中心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保留村庄原有肌理,加强对新建农房式样、体量、色彩、高度等的引导。

图片5.png

五、生态空间

落实上位规划生态空间发展要求,构建“山环海抱、江湾比翼、五廊贯城、七脉通海”的生态空间格局。

“山环海抱”是指北仑区内的九峰山、灵峰山山脉和环绕北仑的东海海域。加强山林保育,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同时突出海岸带保护与修复,保护北仑区特色的山海本底。

“江湾比翼”是北仑区北侧的甬江和南侧的梅山湾水道。加强江海沿岸生态休闲功能,打造江海生态活力轴。

“五廊贯城”是指结合区域自然本底形成的“连山-串城-通江海”的山水通廊,包括灵峰山、岩中太河、峙头山、小浃江田园区、七顶山等,加强北仑全域生态空间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七脉通海”是指岩河、中河、太河、小浃江、沙湾河、芦江大河、沿山大河等七条通海的主干河。推动滨水绿道的贯通,形成连山通海的滨水特色空间。

六、城镇空间


图片6.png

构建“三主两副四片区”的城镇格局。“三主”即城市级中心,包括北仑主城综合服务中心、甬江科创中心、梅山湾科贸中心,承担城市综合性职能。“两副”即片区级中心,包括柴桥、大碶综合服务中心,承担所在片区的公共服务功能及产业升级辐射功能。“四片区”即甬江科创区北仑片、北仑主城片、梅山湾片、临港产业片,承担辖区特色战略功能。

七、海洋空间

图片7.png

落实上位规划海洋空间发展要求,构建“一心、一带、四港、四区”的海岸带陆海空间格局。

“一心”:即围绕梅山湾蓝色海湾形成的以海洋科技、滨海休闲、自由贸易服务为主的海洋经济服务中心。

“一带”:即为联动杭州湾沿湾产业区、象山港区域,舟山金塘、佛渡六横的海洋经济发展联动带。

“四港”:即北仑、大榭、穿山、梅山四港区,集约利用深水岸线,对标全球一流强港,落实巩固提升优势,补齐补足短板,加快建设以“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为核心特征的世界一流强港,核心引领宁波舟山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四区”:即充分利用港口和岸线优势形成的四大临港产业集聚区,包括青峙、临港、大榭、峙南四个片区。其中将青峙、临港、大榭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石化产业基地,加快片区沿线非赖水企业和低效企业等低效海岸线整治,推进港口码头岸线实行统一管理,提高产业岸线利用率。峙南片重点打造海洋装备产业园区,预留公共码头的建设空间。

图片8.png

八、综合交通

1、规划目标

支撑“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高能门户区”的建设,构建“开放畅达、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成世界一流强港,打造国际品质的港城交通示范城市。

2、发展策略

和谐优城。打造绿色集疏运模式,提升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比例,提升水水中转比例,通过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完善港口后方配套设施,引导客货交通分离,推动港产城人文和谐发展。

高效强城。以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轨道网络、快速路体系实现对全市域的辐射,实现市域1小时交通圈,中心成区1小时通勤全覆盖,区内30分钟通勤全覆盖。

品质塑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为主体的绿色交通方式,机动化公交分担率65%,轨道占公交比例60%以上。

九、市政基础设施和综合防灾

1、市政基础设施

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完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网络,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城乡供水、污水、供电、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到2035年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积极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稳步减少高碳化石能源利用,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生产生活用能清洁低碳化。推动建筑、交通、农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强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支撑,以最小碳排放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2、综合防灾

至2035年,建成完善的城市安全运行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实现城市安全风险管控标准化、可视化、智能化,城市安全韧性度进一步增强,确保城市安全发展体系更加完善。

十、安全生产规划

构建安全城区格局。一是结合疏港通道设置港城分界线,主要是利用杭甬高速复线、二通道、沿海中线、梅山大道、六横疏港高速等重要交通通道作为港城分界线,将临港化工区、物流基地、集卡停车场等布置在港城分界线以北,避免对城市生活区的影响。二是在石化产业与生活区之间设置“产业缓冲区-生态防护区(山体、河道、农田),构建隔离屏障,保障城市生活生产安全。

十一、历史文化保护和风貌塑造

结合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和北仑山海地域特色,在境内构筑“两山一江三流域,一条海防带”的历史格局。“两山”即贯穿北仑全境的天台山余脉,在境内分为九峰山和灵峰山,是凸显城市自然特色的核心要素之一;“一江”是指甬江,联合镇海区挖掘和传承海丝文化;“三流域”是指小浃江流域、岩太流域、芦江流域,是凸显城市自然特色的核心要素之一,保护流域上碶闸、堤坝、桥梁等水利文化遗产设施;“一条海防带”即以镇海口海防史迹保护区和郭巨所城为核心,涵盖烽火台、瞭望台、炮台、堡寨等多种遗存的海防遗产带,其独特的海防景观是北仑重要的文化特色。

十二、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修复

以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为目标,通过全域整治,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港口空间井然有序,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以北仑全域自然资源为对象,以街道为基本实施单元,整体推进农用地整治、存量建设用地改造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山青、水净、路畅、林绿、田丰、海蓝、港兴、业兴、城繁、乡美、民富”新北仑。

十三、规划传导与实施保障

1、规划传导

全面落实宁波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刚性管控要求和指导性要求。以行政边界为基础,结合北仑区国土空间发展总体目标和功能布局,将北仑区共划分为4个片区传导单元,包括甬江科创北仑片区、北仑主城片区、梅山湾片区和郭巨白峰片区,编制片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实施保障

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要求,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建立健全全域、全要素、全过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和支持政策,对全域国土空间分区分类实施用途管制。落实规划动态评估调整机制,建立年度评估、五年评估和重点领域专项评估组成的监测评估机制。强化规划和自然资源执法监督,建立健全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将国土空间规划执行情况纳入自然资源执法督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