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2330206419560349X/2024-207063
组配分类 部门工作 发布机构 区气象局
成文日期 2024-11-1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其他
索引号 12330206419560349X/2024-207063
组配分类 部门工作
发布机构 区气象局
成文日期 2024-11-1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其他
北仑区气象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今年以来,北仑区气象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以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和支撑北仑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扎实推动气象赋能港产城高质量发展全省先行试点工作,为奋力谱写北仑“双一流双示范”建设新篇章贡献气象力量。

一、重点工作推进

(一)高举鲜明旗帜,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打造新时代清廉、模范、文明机关。建设法治阵地,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进巡察审计整改工作,完成中国气象局巡视联动整改任务。二是夯实党建基础。认真组织党纪学习教育,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取得成效。开展“书记讲党课、党员上讲台”宣讲19次、组织青年研讨4次。开展结对村共建、助农助企等志愿服务活动11次。连续6年获评五星级党组织。1名同志获评市气象部门优秀党务工作者。三是落实人才培养。新增专技岗1个。建立专技人员实物工作量登记考核机制。科研项目在研4个,新增立项2个。1人次获评全省优秀县气象局局长,1人次获“宁波市委共建共促大平安先进个人”,1人次入选全市新时代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1人次获评省级行业技术能手。

(二)深化《纲要》落实,提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扩大气象宣传面。完成市委市政府督考办关于各地落实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专项督查,一项创新成果在全市推广。在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和人大专题民生夜询会上作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专题报告。二是织密监测站网,优化监测布局。建设国家海洋二期项目全要素自动站2套、北仑防汛项目大桥交通站5套;完成气象监测能力提升项目X波段雷达和风廓线雷达建设;北仑城市气象探空地基地完成土地政策性处理和部分功能性建设;国家气象站提升工程(一期)获批立项;完成北仑区人影工作调研和作业点选址,开展人影空气炮试用。三是强化数智支撑,提升联防联控水平。实施分行业分灾种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服务。与基层网格、重点企业、农林渔业、海上交通、疏港高速、港口联盟、堆场协会等数十个行业和部门建立共建、共治、共管机制,积极构建气象灾害影响风险防御开放共享联防联动大格局。建立机器人群组21个清单,叫应人员812人清单和叫应规则14种清单,实现预警信息第一时间直达风险点。

(三)聚焦安全发展,守好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一是围绕重点环节,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开展重要节日、中高考、农事关键期等专题气象服务29次,高温、强对流、台风、暴雨等重大气象灾害应急保障15轮,佛教论坛、各现场会、梅花节、元宵巡游、区全运会、国庆系列活动、龙舟赛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31批。获中国家帆赛“特别贡献奖”。二是推进机制落地,完善防灾组织体系。实施“气象+网格+应急”三员融合培训,开展气象预警叫应、新版预警信号标准培训2轮,区管干部和防汛责任人气象专项培训2批。联合承办2024年北仑区自然灾害综合应急救援演练,参与2024年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演练。三是实施助农举措,推动乡村振兴实效。开展农气技术支撑,助力高品质葡萄试种成功,完成“青泰葡萄”气候品质认证;开展农业气象专题服务15次,协助种植户高温减产理赔上百万元。建设省级农业气象服务示范点1个;申报省级气候康养乡村1个;指导防灾减灾标准村(社区)建设44个、提标升级15个,覆盖率80%,超额完成乡村振兴省市实绩考核任务。开展延边州汪清县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支撑服务,激发对口合作新成效。

(四)服务生产生活,实施“气象+”行业赋能行动

一是聚焦行业需求。提升港城高速安全管控数智管理水平,实现疏港高速高影响天气管控从“人防”到“智防”的转变。在增加港口和集装箱堆场安全作业时长、提升风电利用率、加快气象灾害保险理赔等方面切实发挥效益。开展客运航线、连岛大桥、两场一仓、在建工程、景区服务、光伏评估、金融“气候贷”、大气污染防控、绿色石化、重大活动保障等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为十余个部门和行业提供气象保障。二是强化数智赋能。“智慧气象”“口袋气象”“一页天气”“天气订阅号”“多灾种风险预警系统”“雷灾分析鉴定系统”等一批气象数智系统应用于公众服务、防灾决策、专业服务、重大活动保障等领域,气象科技创新成果效益进一步发挥。三是深化科普赋能。建成省级气象科普基地、区儿童友好气象科普研学阵地、区气象科普数字馆、气象法治阵地等,高质量实施线上线下系列科普活动35场,线下受众达2000余人,获全国科技活动周表彰荣誉和北仑区最受欢迎教育实践基地。

(五)完善体制机制,推进气象治理现代化

一是强化防雷安全监管规范化。落实“双随机检查”“综合查一次”和“亮码检查”措施,实施跨部门联合检查87次,实现全区179家防雷安全重点单位(场所)以及防雷检测行为线上线下一体化动态监管。二是推进气象政务服务增值化。落实营商环境“一号工程”,高效开展气象行政审批服务,年政务服务办件110件,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业务占全市5成以上,群众满意率100%。率先实施“双预先一承诺”气象行政服务增值化举措,对大项目已建成部分实行防雷装置竣工“预先检测”、防雷审批资料“预先审核”和“信用承诺”行政审批服务机制。三是深化气象行政执法标准化。与区综合执法部门实现信息共享、案件移送、技术支持、案情通报等协作机制,依法联合查办气象违法案件4起,对首违轻微案例进行事中事后行政指导10余次。

二、问题分析

(一)以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为着力点,加快发展气象新质生产力的能力水平还有待提高。近年来,气象领域已初步形成以智慧气象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内核。发展气象新质生产力,将为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能。区气象局仍需在“气象+”赋能各行各业、释放气象要素价值方面下功夫、做文章,扎牢气象服务“基本盘”,牵稳科技创新“牛鼻子”,以创造更多新需求、新场景、新机遇。

(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服务能力与北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有差距。近年来,气候异常性、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日益凸出,各种潜在的、动态的、难以预料的致灾因素日益增多,给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增加了难度和复杂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对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准确性、及时性、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气象局仍需持续加强气象现代化能力建设,大力提升分行业分灾种精细化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三、明年工作思路

(一)大力推进气象科技能力建设。一是编制完成气象十五五专项规划,有序推进国家气象和地方气象高质量协调发展。二是持续提升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完成国家海洋二期项目、城市安全在线项目、宁波市“天机网”工程等在仑建设内容。三是加快推进北仑国家气象站提升工程项目实施,将气象元素融入城市公园建设,有效解决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与丁山片区环境整治问题。

(二)不断夯实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一是优化重大灾害性天气“早发现、早通气、早预警、早联动”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推动建立与“递进式”预报预警高度“契合”的防灾减灾救灾应急联动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靶向发布机制,畅通重大灾害天气电子围栏、应急广播等发布渠道,拓展信息发布覆盖面。三是联合有关部门完成省级气象灾害综合防灾体系标准化年度建设任务。

(三)全面强化重点领域保障。一是强化高影响天气重点行业保障,突出数字气象赋能临港产业发展,气象服务效益更加显著。二是围绕“三重”气象保障需求,做好北仑区重大活动、重要节日、重大工程“保姆式”气象服务保障工作。三是突出快速协同,做好大气重污染联防预警,突发公共事件气象保障,落实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工作。

(四)进一步深化气象安全管理。一是强化防雷安全监管规范化,落实全区179家防雷安全重点单位(场所)以及防雷检测行为线上线下一体化动态监管。二是推进气象政务服务增值化,力争企业和群众满意率双百。三是深化气象行政执法改革。聚焦区域防雷安全重点环节,严格查处雷电防护装置未批先建等违法案件。

(五)深度挖掘公共气象服务供给。一是丰富和优化气象“数据+”、气象公众号、气象微博、气象影视、气象宣传等服务领域产品和内容。二是推进“智能预报+服务”业务,融入城市大脑。三是做深做实气象科普,在特色、广度、精度上下功夫,把气象元素融入文明实践、文化旅游、假日学校等教育实践精品线。四是深化气候赋能,加大本地优质气候资源挖掘和宣传。

(六)持续加强人才基础支撑。一是加大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落实年度交流、培训、集体学习,完成事业人员招聘。二是推进专业技术人员考评激励和成果应用,全面落实基层气象部门专业技术岗实物工作量考评机制。三是培养锻炼队伍,推动气象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素质提升,为气象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基石。

(七)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一是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再学习再对标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以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实际成效服务保障北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是认真落实巡察、审计整改“后半篇”文章,完成中国气象局党组巡视组宁波市县联动整改任务,持续打造新时代清廉、模范、文明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