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根普普通通的钩针,几团颜色各异的毛线,左手绕线团,右手执钩针,钩针游走间,一个个工艺品逐渐成形……11月9日,位于霞浦街道的针功夫共富工坊内,10余名学员们围坐在桌边,钩织着一款小背包。
“在这里制作的每一款产品,我都非常喜欢。日常也会试着钩织发卡、花束、围巾等作品。”家住黄鹂社区的待业大学生郑莹操作着钩针上下翻飞,速度极快。
“黄鹂社区是拆迁安置型社区,有很多的宝妈、待业大学生等,他们希望有一份弹性工作,并且能够学习到一些技能。”霞浦街道党建综合办公室工作人员说,“我们排摸了辖区内的多个社区,发现不少家庭都有这类需求,因此推动成立了针功夫共富工坊。”
去年8月,霞浦街道整合黄鹂、百灵、沙湾、陈华浦、凤凰5个社区的力量,集成式、链条化打造培育社会组织一体化运行,分别设立了技能培育坊、就业服务坊、创客增收坊、公益服务坊、资源导入坊5个主题分坊,各司其职、分工推进。
“我们社区的定位是技能培育,由专业的老师现场教学,带着大家制作。截至目前,已经开设了45节课程,吸引了辖区内超40位居民加入制作。”黄鹂社区党委书记谢芳芳介绍,“制作出来的产品,我们会摆在柜子上进行展示,并通过社区公益集市进行展销。此外,学员们也会在线上进行推广销售。”
“这是我通过工坊接的第一个原创产品。”作为最早一批加入工坊的学员,郑莹经常在课余时间研究一些原创作品,她指着“善行北仑”的吉祥物告诉记者,“从最初的一张图片,到现在的成品,前前后后改了好多遍。”
沙湾社区30多岁的居民杨霞君,经常在公益义卖和该社区举办的周末便民集市上,出售帽子、围巾、小挂件等手工作品。她告诉记者:“这个技能学会后在家就能做,时间自由、地点自由,可以说是做手工和带娃两不误。之前自己也做过8年,差不多每个月可以赚2500元左右。不过去年加入工坊后,能定期和大家交流进展、共享信息,参加更多的作品巡展和工艺服务活动,可以说作品的展销平台更广了,赚的零花钱也更多了。”
截至目前,针功夫共富工坊已联动“甬爱E家”“清凉驿站”“假日学校”“红领集市”等党建品牌,带动89位居民在家门口就业,制作了手机包、扇子等100多种产品,销售渠道也从活动集市发展到线上订购、商铺零售和企业批发等多元途径,累计创收近10万元,人均增收1000元/月。(记者 毛飞英 邹诗琪 通讯员 徐伊雯 黎雄威 虞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