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访谈

北仑区试点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中心建设 护航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北仑区全面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刑事保护高地,护航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时间:2024-01-05 11:28:24
  • 嘉宾: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经济犯罪侦查大队教导员 王琦超
文字实录

今年以来,北仑区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大会精神,按照省委、市委三个“一号工程”工作部署,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了由公安主导,司法机关、行政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刑事保护工作体系,全面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刑事保护高地,护航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天我们对话的嘉宾是: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经济犯罪侦查大队教导员 王琦超。


\ 本期节目音频 /http://img.shop.zainanjing365.com/ningbo/upload/media/202401/59a99988-5311-49f2-b0e2-d5e2b263e332.mp3



【主持人宏伟】请问我们为什么会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基点推进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呢?

【王琦超】近年来,经济领域知识产权类犯罪明显增多,且从原来相对单一的商标侵权转向专利竞争、商业秘密窃取等,特别是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密集产业,发生知识产权侵权类案件逐渐增长。知识产权是企业发展的最核心资产,新能源产业基础创新的壁垒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目前在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阶段,技术侵权问题尤为突出。北仑汽车产业工作基础扎实,我们的保护中心周边有多个工业社区,近800家的汽车零部件、汽车配套企业。同时,北仑区政府先后出台政策举措,不断加大对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扶持力度,助力北仑打造汽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先进制造基地,助力宁波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为进一步创造安稳有序的环境、护航企业发展,在宁波市公安局指导下,北仑公安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探索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主持人宏伟】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中心实行“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请您给我们介绍下中心具体的运行模式。

【王琦超】我们在北仑区大碶街道横杨工业社区试点建立宁波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中心(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将知产申请、快速预审、调查取证、纠纷调解、司法援助等事项全部进驻中心,打通知产创造、保护、运用全链条流程,实现知产业务“一站式服务”。特别是会同市知识产权中心开展专利快速申请、快速确权和快速维权业务,规上备案企业申报进入优先审查通道后,发明专利授权由原来的22个月缩短到3—6个月,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由原来的6个月缩短到最快10个工作日获得授权。

目前正在抓紧打造线上新能源车企知产保护平台。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设立“知产监测、专利快速申报、商密体检、增值服务、线索核查、知产课堂”6大模块,特别是知产监测模块,搭建了专利和商标库检索模型,可通过公安信息手段对涉嫌侵权的产品进行溯源,及时获取产品图片、价格、商标及专利等信息,并对企业新品发布的关键素材、字段等信息全天候展开网络舆情监测,从根源上杜绝泄密风险,保护企业知产安全。通过“线上联络、线下走访”等方式,打造“企业吹哨政府报道,部门吹哨其他部门报道”的保护模式。

同时,中心还开展战果展示、互动体验、培训宣教等活动,帮助企业提高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意识和维权意识,强化对员工的保密纪律和保密意识培训,帮助建立打防一体的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制。


【主持人宏伟】请问中心的运行成效如何?请您给我们简单介绍下?

【王琦超】目前,中心运行成效良好。线上新能源车企知产保护平台引入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商业险种,并在平台内设置产权保险保障模块。2023年11月,由北仑公安与阳光保险创新的一款植入宁波公安商密体检计分的“宁波市商业秘密侵权维权费用补偿保险”正式落地,现已成功促成企业投保,这也是国内首个依托公安机关商业秘密体检工作推出的保险,该项工作进一步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相融合。

我们中心通过开展“3+2+1”机制体制建设,有效加强新能源车企涉知识产权的风险感知能力和刑事维权能力。建立的三支队伍,不断促进知产保护精准高效。第一支队伍知产打击队全面负责掌握辖区知识产权犯罪动态,搜集、分析知产领域情报信息及线索,适时开展新能源汽车领域知产犯罪专项打击。截至目前,已破获案件17起、抓获嫌疑人60人、追赃挽损2387.5万元。第二支队伍知产服务队对全区208家汽车零部件规上企业逐一上门走访。截至目前,已对138家企业进行商密体检,确定首批53家企业为重点保护对象,并针对知识产权保护薄弱环节,提供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犯罪防范建议30余条。第三支是知产专家队伍,公安、司法机关、行政部门、行业协会和社会等多方力量在深化打击、优化服务方面,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积极开展“阳光惠企”知产宣教和培训活动,充分发挥专家库指导作用。今年以来,累计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行业指导和专业意见等服务60余次。

此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中心已经组织举办多次活动,累计有数百家企业参与。通过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以及中心对全球经济新形势等多角度地解读,增进了各类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理解,加强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主持人宏伟】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当中是否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下一步我们准备如何进行完善?

【王琦超】在我们工作过程中,目前还存有以下问题:

通过对北仑辖区内企业走访发现,当前市场主体和企业自我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自商业秘密体检工作开展以来,多数企业存在对知识产权自我认知不足或不够重视,比如对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种类及范围模糊,缺乏对自身商业秘密定级及划分等。绝大多数企业均没有建立完整的内部涉密风险防范体系和相应的保密规章制度和惩戒条款,仅通过保密协议、竞业协议等条款对内部员工进行约束,缺乏对员工的保密纪律强化和保密意识培训。而在企业泄密侵权事件发生时往往手足无措,证据收集保管能力欠缺,维权能力和意识不足,无法从苗头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容易让小侵权逐步演变为大侵权。目前看来,企业自身维权之路道阻且长。根据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规定,侵犯知识产权的,除被侵权人可以向侵权人提起民事诉讼外,专利执法部门可以责令侵权人改正并予以公告,并处以相应罚款,构成犯罪的以假冒注册商标罪、侵犯著作权罪等罪名追究刑事责任。而在实践中,市场监管、海关、文旅等相关部门对知识产权均有一定管理权,但由于各地各部门间暂未实现有效沟通,打假合力尚未形成,造成部分企业在被侵权后无法及时得到调查及处理,而企业自身维权手段有限,维权成本往往高于侵权损害,导致很多侵权案件只能由企业自担损失,无法通过其他行之有效的途径挽回损失,对于部分倚仗知识产权起家的企业,这种损失往往是致命的。

现阶段,我们也将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展开针对性的工作。首先,要不断提高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意识,建立打防一体的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制,着力加强对企业员工,尤其是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的法治教育,防止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从事侵犯企业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活动。通过“以案说法”、“打防结合”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增强商标标识物的科技含量和防伪难度,帮助企业建立专业打假维权队伍,进一步提高企业自身预警反应能力。进一步打破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壁垒,强化行刑衔接,不断提升联防共治水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作为侵犯知识产权打击的左右手,要加强协作,定期召开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的联席会议,制定联合打击的长效机制,并协商以统一证据标准,保证案件线索及时移送,实现知识产权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的无缝对接,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惩治力度,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显著提升违法成本,充分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公安机关作为刑事案件的侦查主体,要加强线索研判,对行政机关移送的犯罪线索,充分整合市、县警力资源,运用公安技术手段和公安大脑平台,强化案件经营,深挖侵权源头厂家,从小案件、小线索着手,分类研判、专案经营,实现在实战中锻炼大数据侦查手段运用能力,形成跨部门、跨区域、跨警种的联合作战格局。同时,要着力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知识产权刑事打击队伍,加强对商标、版权、著作权、专利、商业秘密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应用,通过业务培训、跟班学习、案件研讨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能灵活运用情报导侦、大数据侦查的知识产权犯罪侦办业务骨干,为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提供有力服务和保障。


结语

最后,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架起一座新的桥梁,搭建一个长效沟通的平台,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得到各企业的大力支持,各部门之间加强工作沟通交流,我相信我们将立足新起点、满怀新斗志、履行新使命、树立新形象、实现新突破,共同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新高地,为区域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主持:宏伟

策划:叶琦斌 胡旭霞 俞波

审核:张箭锋 沈建华

编辑:钟佳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