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港中心学校里,有一群“童代表”,他们积极为校园民生实事项目征集出谋划策,深度参与这些项目建设,对项目实施全流程监督,“沉浸式”体验全过程人民民主“校园版”。
2022年8月,区人大常委会在前期调研排摸区域义务教育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决定立足民主课程、民主渠道、民主实践三条路径,在学校探索创建“红领巾民主学堂”模式,旨在有序引导学生参与民主法治建设。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完善,2023年3月,全区首个“红领巾民主学堂”在小港中心学校正式揭牌,并陆续开展了“走进人大·‘童代表’来了”“童眼看民主”“宪法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
如今,“红领巾民主学堂”正以生动的基层校园实践展现着最真实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开设“童视角”民主课程 增学生之识
什么是民主?当上人大代表,意味着什么?
去年5月,来自小港中心学校的86名学生走进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厅,集体观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动漫宣传片,参与模拟选举,并与人大代表交流互动。
当天活动中,孩子们对“人大代表”这个职务颇为好奇,在现场连连发问,因为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由学生选举产生的“童代表”。“我们是同学们选举出来的代表,也要为大家代言,为校园建设出力。”与人大代表面对面对话后,“童代表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百闻百见,不如切身体验。
在人大小港街道工委组织召开的2023年小港街道第二次居民议事会上,也有“童代表”身影。他们端坐在位置上,认真听取报告,俨然一副“小大人”模样。
学生们全过程人民民主体验经历正是得益于“红领巾民主学堂”的创建。一年来,区人大联同小港中心学校,精心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童视角”民主课程。课程里除了不定期的民主体验活动,还有每月开展的“宪法大讲堂”活动、“童眼看民主”主题讨论活动以及组织人大代表进校园开展主题宣讲等等。
“民主”与“法治”的种子已悄然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拓展“童参与”民主渠道 聚学生之力
俯下身子,以一米高度看校园,校园会有什么变化?
2018年,小港中心学校的孩子对校长宋海浩说,“如果校门口有个大帐篷就好了,上下学就不怕淋雨了。”孩子们的童言童语给了宋海浩启发,作为区人大代表的他提交了关于建设学校风雨连廊的建议,并得到了区人大、区教育局和小港街道的大力支持。现在,风雨连廊已成为北仑区内学校的标配。
“我觉得蹲下来听听孩子们的声音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宋海浩说。自此,小港中心学校每年都会邀请人大代表进校园,开展“大小代表圆桌派”活动。
去年,学校通过“红领巾民主学堂”,建立健全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在原有的校长信箱、校长热线、学校公众号基础上,又设置了线下“童代表”意见箱,进一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管理,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合理诉求。
据介绍,“红领巾民主学堂”共收到涉及学校教学工作、学生身心健康等多方面难点堵点问题的民生实事建议232条,已完成实事建议176条,其他建议也正在逐步推进中。
丰富“童议事”民主实践 解学生之问
当“童代表”遇上“大代表”,议事效果能否1+1>2?
“我发现学校门口有一块地方坑坑洼洼的,希望可以修一下。”“我们学校后面那条小路在小河边,放学很多同学走那条路,有点危险,我觉得可以装一下护栏。”……
在宽敞的会议室里,“童代表们”与区人大代表围坐在一起,积极地分享着自己在校园里的发现,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人大代表则一一给出回应,对于能解决的问题当场作出了承诺。
“校园事,学生议”,这样的场景在小港中心学校已是常态。去年,区人大会同教育部门指导学校成立了“红领巾理事会”“童代表”议事厅等议事平台,并把每月15日作为固定“议事日”,由“童代表”工作室将学生们发现的问题进行收集汇总,邀请学校相关负责人、家长代表、人大代表共同议事。学校于去年10月确定增加各类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赛、设置爱心雨衣箱等项目为2023学年小港中心学校校园民生实事项目。未来,“童代表”将通过各类议事平台对项目实施监督,确保校园民生实事落地落实。
“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植入到学校教育中、显示在校园治理中、体现在校社共建联动中,这是探索打造‘红领巾民主学堂’的初衷。”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人表示,区人大将继续推进“红领巾民主学堂”建设走深走实,同时,高效推动解决更多的“校园小实事”“民生关键事”,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校园里展现出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记者 张晔 李迎春 通讯员 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