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未来学校课程可能是这样的
发布时间:2023-12-26 08:36:16 来源:区传媒中心 阅读次数:

12月22日,冬至当天,学在山海之间·北仑区2023年未来学校课程建设现场会在九峰小学举行,区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全区各中小学校长、分管课程与教学副校长、主任和骨干教师,区外24所学校教师代表共200余人参加活动,并通过论坛沙龙、参观体验、公开课等形式,共同畅议未来学校和未来课堂。

课程是未来学校变革的关键环节,活动现场,举行了九峰小学“山海经之九野之田”的水稻、土豆、葵花等“六大主题”课程成果艺术展以及儿童课程冬至集市,吸引了不少老师专家驻足欣赏。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展和冬至集市上,绝大部分成果和“集市商品”都是师生及家长亲手制作或加工的。冬至集市现场人头攒动,同学们大声叫卖、跳舞引客、分工合作打包制作,俨然一个个“小大人”“小团队”。各色精美、可口的以“稻”为主材料制作而成的“商品”,受到了师生和来宾的好评。

今年是北仑区九峰小学迁址建校20周年。今年暑期,九峰小学校园环境再次基本完成升级改建,一所融入“通山未来社区”的配套学校外观已慢慢呈现。与此同时,近年来,九峰小学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探索建立基于“学式变革”为导向的未来核心素养教学体系。学校围绕家乡的“山·海·经”——九峰山、北仑的港口、宁波帮的经商精神三个点位,进行跨学科课程研究,让学生们从故乡认知世界,理解社会,提升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我们想通过对‘山海经’课程的探究,让学习更接近生活常态,更接近本土文化,让课程与教学充分体现无边界学习特征,将探索延伸到自然、社区、社会的各个角落,真正实现‘社会即学校’”。九峰小学校长张维亚说,“我们还在学校外开辟了一片‘九野农场’,组织学生自行设计田地规划、与学生共同商议种植哪些作物、让学生们亲自播种、灌溉、收获,并开设了各类关于农作物知识的思辨校本课,构建一种让孩子们与农作物共生长的研学理念。”

现场,中国教育科学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曹培杰以《重构未来学校学式变革》为主题做专题报告,期间穿插了丰富的教学案例。“10年前,中国教科院就参与了北仑教育的发展,北仑的学校富有活力,形成了独有的课程体系,走在全国前列。”曹培杰说,“与传统学校相比,未来学校是对学习场景的创新,学习方式的创新,以及对学校组织形式的创新。未来学校课程需要打破原有的边界,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学科之间的打通,通过越来越多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实现综合学习、实践学习,提高综合能力。”

“课程建设是未来学校建设最重要的一环,课程变革背后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部领航校长黄莉就《课程共同体驱动区域整体发展》做了报告,并分享了银川兴庆区实验二小具有当地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校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体验,是北仑教育这场现场会给我们传递的一个重要信号。九峰小学在探索的课程改革,代表了未来学校‘无边界学习’课程样态的清晰方向,让人充满期待。”现场,还举行了“未来学校”区域校长论坛,由万物启蒙课程研究院院长、“问思辨”思维模型提出者钱锋主持,来自滨海国际合作学校校长刘飞耀、东海实验学校校长王建垂、新碶中学校长乐纳红、淮河小学校长翁飞霞、博平小学校长李韶等北仑区校长们围绕“所在学校在课程改革中取得的经验”展开了互动和交流,展示了北仑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领域的经验做法与展望思考。

“同学们之前学过王维的诗吗?”“你们知道什么是故友吗?”“你们有故友吗?”下午2点,一堂《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上,九峰小学语文教师刘迅从学、问、思、辨、行五个维度出发,与学生共同研究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词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共同探讨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掌握以诗歌为载体,探究历史与社会的学习方法。

“今天的古诗课上,除了讲解古诗大意外,还结合了古诗的历史背景一起去学习,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得更多、想得更多。”刘迅表示,学校的日常课堂会在原有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对课堂上的内容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未来不可预见,但我们一定会在每一次探索与实践中,一点点接近未来。”北仑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北仑还将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推动未来社区生态体系下的未来学校样态构建,为学生打造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综合化的学习方式,提升综合素养。(记者 郑侃轩 仇维杰 通讯员 杨阳 郑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