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所有学校食堂及后厨监控的实时画面,在这里都能随时查看。”近日,区市场监管局食品经营监管科科长谢益莉通过校园食品安全智治监管驾驶舱,介绍“校园食安智治”的场景应用中的“智能阳光厨房”。
校园食品安全工作事关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去年1月,北仑开始投入使用“校园食安智治”应用试点项目,“智能阳光厨房”建设就是其中的一环。
在探索实施校园食品安全整体智治模式中,北仑聚焦“配送企业—学校食堂”重点环节,进一步引入风险管理理念,依托“智能阳光厨房”项目,迭代升级校园食品安全风险智治应用,构建“食材全链安全流转、风险因子智能归集、风险预警智能研判、监管力量智能调度、问题闭环及时有效”的校园食安风险智治体系。
目前,北仑校园食安“四色健康码”智治已通过全省首批“浙里食安”重大改革示范项目验收,并成功入选第一批16个市场监管部门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创新模式培育项目。
把好“源头关”,食材配送链条提质保安。“我们企业内部设置了自检实验室,对于每天配送到学校的食材都会抽检,检测结果结合食材来源信息同步上传到‘浙食链’系统。”每个工作日上午8点,在宁波楠山果蔬配送有限公司自检实验室,工作人员都要对当天要送往学校的果蔬食材进行抽检。
据了解,为加强校园食品配送环节的安全,区市场监管局指导区内原材料配送企业设立现代化自检实验室,食材检测数据将自动上传,确保数据准确性。并首创“溯源+检测”集成二维码,要求企业将实验室检测结果数据同步上传“浙食链”系统,从而实现食品交易、报备信息同步流转,形成“溯源+检测”风险双管控体系。
“通过这个‘浙食链’系统,我们可以看到配送企业对蔬果食品的抽检结果外,配送至学校的食材的产地、经销商等信息也都可以清晰查询。”谢益莉说道。
把好“操作关”,后厨风险智治有效闭环。走进新碶中学后厨可以看到,后厨的消毒柜上安装了一个温度传感器,根据每天消毒柜温度的变化,反馈风险预警数据到校园食品安全智治系统的驾驶舱。
“我们可以根据学校一天内消毒柜温度是否有变化,来判断学校是否使用消毒柜对餐具进行消毒工作。”谢益莉告诉记者,如果24小时内,学校消毒柜温度没有变化,校园食品安全智治系统的监管驾驶舱和手机端就会发出预警,区市场监管局相关工作人员就会对学校的相关问题进行排查。
除了安装消毒柜温度传感器,区市场监管局还在全区学校食堂安装紫外线控制系统、留样冰箱温度感应器、专间温湿度监测器等智能感知设备,反馈风险预警数据到驾驶舱和手机端,以及时消除隐患。
目前北仑159家学校食堂已全部建成使用“互联网+监管”智慧化监管系统。区市场监管局通过AI智能抓拍等功能,时时对校园食堂内不规范操作行为进行抓拍、记录,有效提升了监管执法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其中的风险因子数据归集后,系统会每月动态对辖区内所有校园食堂划定高风险、较高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四个风险等级,并根据四个风险等级分别在系统上赋红、黄、蓝、绿“四色健康码”。根据这个动态风险色码等级,市场监管部门将及时提醒和监督有违规行为的食堂尽快整改、解决问题。对于那些没有及时反馈整改的校园食堂,市场监管执法人员会上门进行现场核实和查处。
把好“共治关”,谱写校园食安治理新篇章。近年来,区教育局和区内各学校不断落实主体责任,区市场监管局不断发挥监管效能,做好区内校园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今年,北仑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校园食品安全风险智治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构建校园食品安全精密智控闭环管理体系,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形成“学校综合管理体系”“政府智能监管体系”“公众参与监督体系”三位一体的共治格局。
“下一步,区市场监管局将不断完善应用场景及风险研判规则,加快推进校园食品安全风险智治模式的复制推广,保障师生‘舌尖上的安全’,为校园食安治理现代化提供具有北仑特色的先进经验。”谢益莉说。(记者 郑侃轩 通讯员 章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