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电缆未来工厂的交联生产线上,一条黑色线缆正逐渐成型,这是东方电缆为欧洲输电网运营商TenneT的HollandseKust West Beta海上风电项目(下称HKWB海上风电项目)生产的试制样品。
作为项目的参与者,东方电缆海洋国际事业部总经理助理洪静静依然记得,今年3月拿下这个5.3亿元大单时激动的心情。“这个超高压海底电缆项目对我们拓展欧洲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我们凭借着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在欧洲主流市场站稳了脚跟。”
海底电缆是高度定制化产品,不但要与高压陆缆一样在超高电压下输送大容量的能源,同时由于处于深海,外部还要具备耐腐蚀、耐磨损的能力,适应不同海域的潮汐、洋流等状况。由于技术门槛高,高端海底电缆一直以来都被欧美企业所垄断。
2005年,一直从事陆缆生产的东方电缆开始着手研发布局高等级海缆系统,但这在当时并不被看好。“有不少人提出,与国外高端海洋缆巨头‘抢饭碗’,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公司负责人回忆说,但他认为,企业应该助力实现高等级海缆的国产化应用,在关键的技术实现突破,摆脱核心海洋装备依赖进口的现状。
斥巨资引进一流设备,加大科研投入,仅2021年,企业的研发投入就超过了2.5亿元。正是凭借着这股冲劲,让东方电缆在众多重量级对手间脱颖而出,拿下HKWB海上风电项目。该项目是荷兰国家电网(TenneT)投资建设的海上风电项目,是荷兰国家清洁能源路线的一部分。
“我们不但对客户的整个方案进行了优化,还通过技术创新为客户节约了大量成本。”海洋国际事业部总工程师赵远涛说,目前海底电缆一般采用的是铜导体,而他们公司在这个项目上采用了新研发的铝导体,“仅这一项,就可以为项目方节约约20%的成本。”
话虽说得轻松,但实现的过程并不轻松,赵远涛说,他们至少用了上百吨材料样品、数千米电缆样缆,这才实现了材料的迭代优化和性能提升。“我们还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解决了超高压海底电缆的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问题,将项目的风险系数大大降低。”
数字化转型进程的不断加快也让国外客户“动心”。去年东方电缆的“未来工厂”项目正式投产,通过柔性产线的整体布局,智能装备的配套应用,信息系统的集成运行,实现了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管理、协同制造、绿色制造和安全制造。企业自主研发的OTC东方客户共享平台,还让客户在疫情期间实现了远程在线验厂,并在未来的生产中提供远程监控系统、生产计划实施跟踪、实时设备工艺参数采集等服务。
核心技术以及数字应用上的攀高,也让东方电缆不断实现突破。今年4月,东方电缆顺利交付世界首套低频海缆,该条海缆将应用于台州35千伏多端柔性低频输电示范工程中,以构建陆地—海岛—风电互联系统;5月,公司充分利用海缆制造优势,将大长度陆缆生产与海缆的制造工艺相结合,顺利交付国内最大长度220千伏超高压陆缆;6月,在粤电阳江青洲一、二海上风电场项目500千伏海缆技术方案评审会上,东方电缆牵头编制的500千伏三芯海底电缆结构设计、“软接头”设计和制造工艺方案,得到了现场专家组高度肯定……
十七年逐梦终有硕果,深海“蛟龙”正从东海之滨游向世界。(记者 蔡晓馨 鲁勇辛 通讯员 董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