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页
>年度数据分析报告

北仑区流动人口数据分析报告(2019年)

发表日期:2021-03-31 10:54:42 阅读次数: 来源: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明确: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区作为传统的工业强区,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我区产业工人的主体,租赁房屋的主体,公益服务的主体以及社会消费的重要力量,其作用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户籍人口。为进一步掌握我区流动人口总量、结构、流向的变化,北仑区流管中心结合公安机关流动人口基础数据和全年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情况,就2019年度全区流动人口数据分析如下:

一、北仑区流动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分析

一是从总量数据看,流动人口呈稳中有降的态势。2018年以来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流动人口总量持续回落,2019年末为52.87万人,比2018年末53.73万人减少了0.86万人,同比下降1.60%,为2015年以来连续二年负增长,但全区流动人口总量总体上仍保持在50万以上。其中18-35周岁的青年人口数为24.18万人,占比45.73%,助力“青年北仑”建设。

二是从区域分布数据看,仍以新碶、小港、大碶三个街道为主,总体保持稳定。2019年,新碶街道、小港街道、大碶街道流动人口总量40.19万人,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6.02%,同比减少0.4万人。新碶街道流动人口总量增加1.15万人,大碶街道、小港街道流动人口总量分别下降0.97万人、0.58万人。霞浦街道、柴桥街道总量同比微增。东部几个街道(春晓、白峰、郭巨、梅山)除白峰保持稳定外,其他三个街道流动人口总量同比微减



2019年(万人)

占比

2018年(万人)

占比

总量增减

同比增幅

新碶

19.03

35.99%

17.88

33.28%

1.15

6.43%

大碶

10.26

19.41%

11.23

20.90%

-0.97

-8.64%

小港

10.90

20.62%

11.48

21.37%

-0.58

-5.05%

霞浦

4.49

8.49%

4.34

8.08%

0.15

3.46%

柴桥

2.35

4.44%

2.28

4.24%

0.07

3.07%

白峰

0.64

1.21%

0.64

1.19%

0

0

春晓

2.04

3.86%

2.17

4.04%

-0.13

-5.99%

甬保

2.55

4.82%

2.99

5.56%

-0.44

-14.72%

郭巨

0.31

0.59%

0.34

0.63%

-0.03

-8.82%

梅山

0.31

0.59%

0.39

0.73%

-0.08

-20.51%

全区

52.87

100.00%

53.73

100.00%

-0.86

-1.60%

三是从新生婴儿数据看,全区新生婴儿总数同比继续下降,但流动人口婴儿出生数量持续高于户籍人口婴儿出生数量特征不变。2019年,户籍、非户籍人口新生婴儿数同比均分别下降3.85%和7.57%,总数同比下降6.21%,表明二孩政策激励作用继续减退。流动人口婴儿出生数量持续高于户籍人口婴儿出生数量,且流动人口婴儿出生后大概率会继续留在北仑学习工作,有助于推进“青年北仑”建设。


2019年(人)

2018年(人)

2017年(人)

2016年(人)

2015年(人)

户籍人口新生婴儿

2197

2285

2730

2548

2488

非户籍人口新生婴儿

3662

3962

4273

4194

4183

合计

5859

6247

7003

6742

6671

非户籍-户籍

1465

1677

1543

1646

1695

非户籍/户籍

1.67

1.73

1.57

1.65

1.68

四是从职业分布数据看,企业务工占绝对比重,流动人口作为我区产业工人主体力量的趋势不变。2019年,流动人口在我区各企业务工的有42.76万人,占总人数的80.88%,同比减少1.07万人。目前,户籍人口新生儿数量远低于非户籍人口新生儿数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深入推进,流动人口成为我区产业工人的主体力量这一趋势仍将持续并加剧。


2019年(万人)

2018年(万人)

同比增减(万人)

务工

42.76

43.83

-1.07

务农

0.34

0.34

0

经商

0.84

0.86

-0.02

服务业

1.0

1.0

0

其他(就读、治病疗养、探亲访友、无业等)

7.95

7.71

0.24

五是从年龄结构数据看,劳动力数量持续下降,流动人口未成年数量持续增长。2019年,我区流动人口总量同比下降0.86万人,其中,16-40周岁的同比减少1.80万人,41-60周岁的同比增加0.59万人。劳动力(16-60周岁)总量下降1.21万人。我区流动人口总量下降,主要是受16-40周岁的青年人群流出影响。这部分人群受企业用工环境影响较大,且流入流出较为便捷。此外,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虽然总量较少,但同比连续增加,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也是稳中有升,将加剧我区公共服务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紧缺矛盾。但总体上我区的流动人口年龄结构仍相对合理且以劳动力为主,目前我区非劳动力流动人口占比仅为12.79%。



2019年(万人)

2018年(万人)

同比增减(万人)

16周岁以下

5.12

4.84

0.28

16-40周岁

29.40

31.20

-1.80

41-60周岁

16.70

16.11

0.59

60周岁以上

1.64

1.58

0.06

六是从文化程度数据看,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仍占主体。初中文化最多,有32.17万人,占比59.87%;高中及高中以上其次,有12.37万人,占比23.02%。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合计44.54万人,占比82.90%,为我区流动人口的主体。相对而言,北仑区域对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不大。



2019年(万人)

2018年(万人)

同比增减(万人)

小学

4.06

4.20

-0.14

初中

31.75

32.17

-0.42

高中及高中以上

11.81

12.37

-0.56

七是从流入来源数据看,流动人口来源地仍以中西部地区为主。浙江省内流入人口3.72万人,占比7.03%,居第四位,前三位为安徽、河南、四川,分别流入11.61万人、7.04万人、5.90万人,三省合计24.55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46.43%,比去年同期减少0.49万人。其中,安徽省阜阳市,四川省宜宾市,河南省周口市,安徽省亳州市,河南省商丘市,在我区流动人口分别达到43317人,14813人,14807人,10549人,10240人,同比分别比去年有所减少。上述五市流动人口位居我区流动人口来源地前五名,人数均在万人以上,相当于一个小型乡镇的规模。总体来看,我区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大体上处于全市平均水平以上。

省份

2019年(人)

2018年(人)

同比增减(人)

安徽省

116115

116905

-790

河南省

70353

72594

-2241

四川省

58998

60890

-1892

浙江省

37179

37632

-453

贵州省

34081

34467

-386

江西省

28744

28608

136

山东省

28052

28375

-323

湖北省

26086

27118

-1032

湖南省

24703

25622

-919

江苏省

17899

18141

-242


省份

人数

所占比例

省内

37179

7.03%

外省

491509

92.97%

外省 (以皖、豫、川中西部三地为主)

116115

245466

21.96%

46.43%

70353

13.31%

58998

11.16%

具体省份如下

省份

人数

所占比例

安徽省

116115

21.96%

河南省

70353

13.31%

四川省

58998

11.16%

浙江省

37179

7.03%

贵州省

34081

6.45%

江西省

28744

5.44%

山东省

28052

5.31%

湖北省

26086

4.93%

湖南省

24703

4.67%

江苏省

17899

3.39%

重庆市

15505

2.93%

云南省

15282

2.89%

陕西省

13970

2.64%

黑龙江省

9115

1.72%

甘肃省

8266

1.56%

山西省

3395

0.64%

广西壮族自治区

3204

0.61%

福建省

3037

0.57%

河北省

2926

0.55%

辽宁省

2823

0.53%

吉林省

2708

0.51%

内蒙古自治区

1190

0.23%

广东省

1121

0.2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006

0.19%

上海市

877

0.17%

青海省

869

0.16%

宁夏回族自治区

595

0.11%

天津市

248

0.05%

海南省

193

0.04%

北京市

137

0.03%

西藏自治区

11

0.00%



八是从居住情况数据看,流动人口主要以租赁房屋为主。租赁房屋的36.16万人,占总人数的68.40%,同比减少1.72万人;居住单位内部的8.85万人,占总人数的16.74%,同比减少0.53万人;居住在居民家中、旅店、工地的7.86万人,占总人数的14.98%,同比增加0.88万人。我区自2017年以来启动非法“群租群居”三年整治计划,主要目的,就是消除治安、消防等各类安全隐患,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过三年努力,我区累计排查各类出租房47555户,发现非法“群租群居”3332户,督促房东自行整改1401户,实施停水、停电、停气“三停”措施625户,整治成果显著,基本完成了三年行动计划的各项目标。


2019年(万人)

2018年(万人)

同比增减(万人)

租赁房屋

36.16

37.38

-1.72

居民家中、旅店、工地

7.86

6.98

0.88

单位内部

8.85

9.38

-0.53

九是从居住时间数据看,五年以上人群持续增加,五年以下人群流动性较大。居住时间为一年至五年的为20.98万人,同比减少2.94万人,2018、2019连续两年出现一定数量的流出,这部分人受宏观经济因素影响较大,流入或流出顾虑较少。居住五年以上的为7.14万人,同比增加1.57万人,2018、2019连续两年增加,显示流动人口长期在我区居住的意愿人数在逐渐增多,这部分人群的增长,体现出我区在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入户、就医等公共资源方面服务在逐渐提升,吸引力在增强。


2019年(万人)

2018年(万人)

同比增减(万人)

半年以下

13.71

13.08

0.63

半年至一年

11.04

11.17

-0.13

一年至五年

20.98

23.92

-2.94

五年以上

7.14

5.57

1.57

二、工作建议

一是思想认识再提升,切实营造流动人口重要作用的共识。近几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进入下行通道,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动力的劳动力人口红利正在进一步消失。全国各地不断出台政策文件,从抢人才演变为抢人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更是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了劳动力和人才的社会性流动。我区作为传统的工业强区,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同时也是我区租赁房屋的主体,公益服务的主体以及社会消费的重要力量,其作用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户籍人口,流动人口的支撑作用显而易见。新阶段,要进一步对流动人口重要性形成共识,明确流动人口流入带来的“得”大于“失”、“ 利”大于“弊”,真正将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等重视、同城待遇。

二是居住环境再提升,切实营造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居住体系。鼓励区内工业园区、有条件的企业加强职工宿舍规范化建设,就近解决流动人口居住问题。进一步推进现有出租房屋“旅馆式”管理,巩固非法“群租群居”专项整治以及工业厂房改建公寓楼整治成果,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提供一批让流动人口住得安心、舒心的出租房屋。在2019年有1050户家庭获得住房租赁补贴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实施“积分申请住房租赁补贴”政策,适度放宽申请门槛,继续实施“北仑青年公寓购买优惠”以及“北仑青年购房落户补贴”政策,惠及更多的流动人口,尤其是让中青年流动人口获益。

三是公共服务再提升,切实保障以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常住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2019年,全区义务教育段(小学、初中)新入学流动人口子女3274人,累计在读19285人。虽然近两年区政府对教育资源投入的比重加大,多所学校新建、改建、扩建,流动人口新入学人数也基本稳定在3000人以上,但还是有不少孩子因父母不符合量化积分条件而未能在北仑入学,通过基层走访以及问卷调查发现,子女入学问题,依然是流动人口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也是流动人口在我区能否长期工作、生活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尤其是中心城区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加强义务教育阶段资源供给,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全面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此外,还要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基本公共医疗服务均等化,确保同等标准、同样对待;要进一步加大法律援助帮扶力度,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综合素质;要多渠道提供流动人口业余生活的文化供给,出台关爱措施,促进新老居民加速融合,为打造现代化临港智创之城、建设国际化滨海秀美之城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