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206002957084Y/2019-78325 | ||
组配分类 | 执行情况 | 发布机构 | 春晓街道 |
成文日期 | 2019-04-1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主题分类 |
索引号 | 11330206002957084Y/2019-78325 |
组配分类 | 执行情况 |
发布机构 | 春晓街道 |
成文日期 | 2019-04-1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主题分类 |
■本报记者 谢莹萍 陶潇迪 摄影 林银海
依山傍海的北仑区春晓街道三山村双狮片,这个昔日的贫困小山村,如何变成一个生态特色鲜明、村容村貌整洁、增收渠道顺畅、乡村文化繁荣的生态宜居新农村?
日前,我们来到双狮,为你讲述一个干群合力、创新发展的乡村振兴“小村故事”。
见 闻
看得见发展 留得住乡愁
春风又绿江南岸。日前一个清晨,记者沿着村间小路走进双狮。远处的群山云雾缭绕,村内花繁叶茂、溪水潺潺,崭新的民居鳞次栉比。
双狮以两座形似狮子的山头而得名,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既有“农夫、山泉、有点甜”的意趣,又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境。2005年,双狮与合宅、凤山、堰潭、球山等村合并成了三山村,双狮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所以又被当地人称为双狮社。
河埠头边,三两村民一边闲聊一边用溪水洗菜。72岁的村民沈忠元告诉记者:“我们村把保护生态环境当成头等大事,你看这水质,洗菜完全可以放心。”
如今的双狮,水相连、路相通、林成网、田成片,美不胜收。“乡村振兴不是就农村而谈农村,也不能简单地将乡村振兴理解为将乡村城市化,而是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保留乡村味道,留住田园乡愁。注重内外兼修。”三山村双狮社党支部副书记周晓菠这样定义双狮的发展目标:深耕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写好建设文章,双狮要不断更新,但村民的生活要依旧悠然。
缓步行进的途中,记者遇到了刚刚送孙子上学回来的村民俞爱国。谈起自己现在的生活,68岁的他很满足:“这辈子吃穿不用愁了。”他算了一笔账:3亩多的地种了各类花木,平均每亩可种植6万株,今年苗木行情一般,还有每株4角钱的利润,算上种植土豆的收入,一年从地里“长出来”的收入就有十万元,他和老伴还有养老保险,日子过得很滋润。
“早晚接送孙子上学,上午买个菜、煮个饭,下午还能去老年协会活动活动。”他说。
双狮还“藏”着“网红”民宿。沿着竹林古道拾级而下,可以看到一座傍河的三层小楼。推门入内,别有洞天。通透疏朗的结构,清一色的原木家居凸显山居惬意,窗外有潺潺水声和鸟鸣。茶室、儿童房、厨房等一应俱全。露台和院子还有烧烤区和棋牌室,足够“窝”上一个周末。
“这是一对年轻夫妻设计的民宿,有5个卧室,特别适合几户家庭一起来休闲度假。旺季包下一栋要四五千元呢!”民宿管理者介绍,随着来双狮的游客明显增多,很多村民便利用闲置住房开起了民宿和农家乐,村干部当好“金牌店小二”,做好配合引导工作。如今,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的民宿,已成为双狮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大特色。
做 法
“美丽生态” 成就“美丽业态”
上世纪70年代的双狮,房屋破旧、道路泥泞、交通闭塞、进城不易、身上没钱,有能力的人都想着搬出去。因为穷,曾经的双狮一度只剩下540户人家。
“现在,村里的道路、设施越来越完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乡村反倒宜居了。”双狮社党支部书记曹存良向记者讲述了一件“怪”事:好多在城区买了房子的老邻居,如今又搬回来住了。
改变,源于一块地的重生。以前,双狮的农田全部用于水稻种植,每户每年仅有几千元的收入。1999年,率先以种植花木发家致富的“邻居”河头村民来到双狮租地种植花木,这让双狮人看到了脱贫的机遇,开始转型种起了花木。
在北仑区政府建隧道打通交通“梗阻”的助力下,双狮的“绿水青山”为村民带来了“金山银山”。如今,双狮632户人家种植花木近2000亩,并从单一的花木种植发展成销售、租用、养护一体的产业链,户均年收入十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花木的畅销,也促使村民开始向外租地种植花木。
为了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社干部意识到,要发挥好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让旅游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相互促进。
接着,有了一座山的蜕变。在原本毫无特色的双狮山,开辟了一条精心规划的10公里生态游线,打造了绵延十余公里的双狮游步道徒步运动休闲旅游基地,建成观景平台、双狮公园等景观工程;治理和提升沿路水环境,形成了双狮古树群、东盘山茶园等景观。
同时,以新农村建设和“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两整两提”为契机,双狮的乡村环境开始大变样,大到旅游集散中心等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小到村道、厕所,所有的细节力求精美,力求对游客更加友好。
乡村旅游的“新路子”拓宽后,双狮出现了农家乐,随后许多村民将民房改造成了民宿。村里也办起了农事课堂,让游客亲身体验挖沙地土豆、采摘东盘山茶叶的乐趣;双狮的创客团队,结合双狮特色农产品,开发了双狮土豆、年糕、年糕片、炒毛麸等伴手礼,时髦实用,深受游客欢迎;还有民俗活动课堂,让游客观赏舞龙、舞狮、腰鼓、鱼灯等民俗表演……“引得来、留得下、住得好、吃得美、游得爽、玩得乐”,在探索中,双狮形成了自己的乡村旅游“模式”。目前,双狮已有农家乐3个、民宿18家,床位增至170个,去年双狮片区旅游接待达15万人次。
“美丽生态”变“美丽业态”,让双狮社尝到了产业融合提升发展的甜头。双狮社开创农旅结合新篇章,举办了土豆文化节暨民居民宿开业典礼,吸引了上海、江苏等周边地区大量游客前来,让双狮这个美丽山岙走入人们的视线,打响了“醉美双狮”的品牌。
去年的双狮第四届土豆文化节,吸引了2000多名散客前来游玩,帮农民销售土豆2500多公斤,还带动了其他农特产品的销售。周晓菠介绍,现在的双狮村民以种植花木为主,同时这里还盛产土豆、橘子、茶叶等农特产品,其中双狮沙地土豆口感绵软,远近闻名,“三山玉叶”“春晓玉叶”等名优茶叶也多次获奖。
经验
群策群力 干在实处
浙江省农家客栈集聚区、3A级景区村庄、休闲旅游示范村;宁波市十大特色民宿村、农家客栈(民宿)集聚村(社)、金葵花旅游村庄、美丽乡村示范点、农村文明示范点、徒步运动基地;北仑区首批干部培训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垃圾分类试点;春晓街道新农村建设试点……仅仅几年,小小的双狮熠熠生辉。
这其中,“首批”“试点”“示范”等关键词,彰显了乡村振兴的“双狮速度”和“双狮经验”。
“我们双狮就是要敢为人先,乘‘政策东风’推动乡村振兴,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能享受到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曹存良坦言,“当然重中之重,还是要把争取来的项目落实好。”
其实,双狮的乡村振兴之路,却并非旁人想的那么一帆风顺。
如垃圾分类,当时许多村不愿意成为试点,但双狮却积极争取这个名额。为了激发村民积极性,双狮按照月奖、年奖给村民发放垃圾分类“福利”,按片区推广。同时建立了垃圾处理终端 ,处理的垃圾既可以用作花肥,也可以获得补贴资助。现在,全村都实现了垃圾分类,并且成为了周边村、镇学习的典范。
又如土豆文化节,当初村民也是不理解,认为花几万元钱办土豆节很“败家”。村、社干部当起了“说客”,会上介绍、逢人解释,一天也不耽搁。最终,首届土豆文化节暨民宿开业活动一炮打响,并连续成功举办四届,原来6元1公斤的双狮土豆“身价”飙涨,最贵的时候每公斤卖36元,最远还被卖到了北京。
“工作的开展,项目的落实和成绩的取得,是因为背后有一个超强凝聚力的团队。”曹存良介绍,双狮共有村民1700余人,被分为了六个片区进行网格化管理,通过设立党员组长、村民小组长、老年协会理事、村民代表等职务,进行层层管理和落实。他们正发挥着各自的“效能因子”,助推双狮实现精细化管理。
眼下,双狮的沿山公路正在火热建设中,建成后将为村民运输花木和农产品提供便利,预计今年8月底可通车;双狮的水环境改造也被提上议程,片区内水库周边将被打造成生态旅游平台;老年活动中心计划于今年8月开工,在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的同时,使其成为对外表演的平台……相信在能干、敢干、真干,且有强有力执行力的双狮干群作风这一“引擎”牵引下,双狮的乡村振兴之路将越走越扎实。
记者手记
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双狮的乡村振兴建设取得阶段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资源,自始至终抓住了提升自身“造血”能力这一关键, 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大力促进优势资源开发,带动村民长期稳定走上致富路,开拓了一条产业发家、旅游带动的“造血”式乡村振兴路。
开对了治理贫困的“药方子”,也就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具体操作中,双狮坚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将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加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和服务,走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双狮在着力推进 “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使双狮既有“金山银山”的内涵,又有“绿水青山”的颜值。
雁飞千里靠头雁。成功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的“双狮实践”还告诉我们,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重在落实。一方面,基层干部要有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另一方面要建好基层组织这个战斗堡垒,通过网格化管理将触角延伸到普通群众身边,凝聚起强大的动力,推动乡村振兴建设。
(刊登于《鄞州日报》2019年4月3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