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李 平 通讯员 姚 璐 施 洋
我区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是国家、省、市的战略部署决定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以石化、能源、钢铁、汽车、造纸、造船等为代表的临港工业产业体系,成为国家、省、市重要的钢铁、石化和能源工业基地。2016年,六大临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640.9亿元、同比增长14.1%,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6.8%,其中吉利集团、台塑台化、逸盛石化、宁波钢铁四家产值超过百亿元。
根据近期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北仑方案,我区将改造提升临港大工业。按照“绿色低碳、集聚发展、创新转型、高端跃升”思路,加快推进石化、传统能源、海工装备等临港大工业改造提升。我区临港产业又迎来转型提质的重要机遇期。
临港产业实力雄厚
释放强劲发展动能
今年1—4月,宁波台塑关系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近98亿元,而去年同期销售收入为70亿元。今年以来,我区临港工业较去年同期出现强劲反弹。据了解,目前,我区主要有石化、钢铁、能源、汽车、造纸、造船等六大临港产业。今年1-3月,六大临港产业完成工业产值475.9亿元、同比增长36.3%。
在初具规模的同时,我区临港产业空间布局也相对集聚。2010年以来,我区规划并持续推进“一带一区一城六基地”等九大产业功能区建设。其中,临港工业产业带即其中的“一带”,从甬江口始,沿海岸线自西向东到峙南、峙北。主要临港产业沿此分布。在临港工业产业带内,又形成了若干相对集中的块状产业园区。如以台塑石化专区、青峙化工园为代表的石化园区;宁波钢铁、宝新不锈钢等为主体的钢铁工业区。此外,临港产业与内陆城区形成临港口岸线向内陆的圈层式分布格局。其中,沿港口岸线布局港口码头作业区以及与港口关联度较高的石化、钢铁、能源等临港工业区;临港工业后方是集疏运、仓储等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及加工型的第二产业;在内陆城区则布局商贸金融、行政科研等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
我区临港产业实力雄厚。近年来,我区加快了临港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步伐,从而释放出强劲的发展动能。科元技改及原料生产项目是一个投资20亿元的化工项目。在现有产区内,宁波科元塑胶有限公司的苯乙烯产量将从每年8万吨提升至20万吨,并新建20万吨裂解油、10万吨变压器油等共1.6万立方米的罐区。该项目于今年9月份建成投用后,可解决产业链深度、产品精细化程度不足及保证原料稳定供应等问题。该项目和公司原有装置密切配合,灵活调整生产安排,可大大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还可以和周边企业进行资源互补,形成园区循环经济优势。通过对生产工艺和装置的进一步升级改造,使生产更安全、更环保。“待该项目达产后,公司年产值将由目前的60亿元增至100亿元,我区将再增加一家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像科元塑胶公司这样,我区临港企业着力练好“内功”,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档次、加大技术改造等,推动转型升级。如逸盛石化注重节能减排技改投入,强化成本控制,成为国内同行业中为数不多的盈利企业。宁钢实施了余能发电、烧结机节能改造、薄带连铸等一系列重大技改项目,效益明显提高。继逸盛石化培育成高新技术企业后,宝新不锈钢、亚洲浆纸等企业也积极申报新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我区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区为契机,大力推进临港工业生态整治,近年来已相继关停一批重污染、高能耗企业,并大力推进台塑热电脱硝、北仑电厂烟气脱硫脱硝、宁波钢铁烧结机脱硫、污水处理厂等建设。2016年,台塑集团热电(宁波)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完成了全部3台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使大气污染物排放达到燃天然气超低排放标准。
我区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体系,推进余能余热发电、中水回用、烟气废渣综合利用等工作,全区日再生水生产能力达到12.8万吨,居全国领先水平,利用大热网集中供热走在全国前列。
落实制造2025方案
深耕高端绿色制造
“中国制造2025”北仑方案提出改造提升临港大工业。根据该方案,石化产业重点做好绿色改造,推动产业链向新型专用化学品、工程塑料、特种橡胶、新型树脂等高端石化产品延伸;传统能源产业以节能减排和“以热定电”为导向,加快推进热电联产烟气超低排放改造,提升机组供热能力;海洋工程装备以船舶制造和海底电缆为重点,积极发展高附加值船舶、船舶机电设备、船用配套机械、光电复合海底电缆等产品。
为落实方案提出的要求,我区将加快临港大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首先通过梳理优化空间布局,释放集群效应。明确临港产业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推动港口、产业和城市均衡发展,依托产城与临港大工业的空间布局,打造国际港口城区的新格局。推进园区化发展,强化公共配套规划和布局。推进公用管廊带建设、公用码头建设,加强用水、用电、用气等保障能力,实现交通、管网、生活配套与城市建设内外对接。
在临港产业发展上,我区将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促成联动发展。石化工业向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延伸,钢铁行业向不锈钢和特种钢材转型,汽车工业向中高端整车和核心部件拓展,能源工业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生产和应用转化,造船行业向整船制造、海洋工程、核心技术提升,造纸行业向生活用纸、办公用纸等高附加值产品调整。宁波三星重工整船建造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可同时开工建造5艘液体化工品船,仅在今年内建成交付船东的就有5艘。“在全球造船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公司成功转型整船建造企业,今后还可进军小型LNG船和LNG供气船等高附加值船型建造市场。”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为延伸临港产业链条,促成联动发展。我区还将围绕新兴领域和区域优势,培育新业态。重点要突破工程塑料、特种树脂、特种金属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发展能高效利用岸线资源的海洋工程、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强化LNG、页岩气等能源产业的培育和应用。依托临港产业优势,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区域内物流堆场企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向与制造业高度融合的物流配送与贸易转变,提升产出水平。
“‘中国制造2025’北仑方案在加快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将支持临港产业进军高端绿色制造领域,实现临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发改局有关负责人说。
政策引导区域配套
创新驱动提质增效
我国临港经济区在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快速发展。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我国推出“一带一路”大国战略以适应新形势。在新经贸格局下,我国临港经济区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通过促进地区扩大经济开放程度、推动临港特色工业发展,有助于港口城市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商贸物流中谋求更有利地位。
“中国制造2025”北仑方案为我区临港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今后,我区在临港产业发展中,将继续强化政策引导、区域配套。加快筹划建设项目,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在土地等要素资源日趋紧缺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我区将突出前期谋划和招商选资,严把准入门槛。还将进一步统筹龙头项目和产业配套项目、有土项目和无土项目、新建项目和技改项目,并加大在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提升和技术研发等内涵式发展领域的有效投入。
促进转型升级,推动其内涵发展也是临港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我区建立完善了企业评价体系,不唯个头,讲质量,对其中的低产出、高能耗、高污染、资源闲置多、技术含量低的企业,采取措施促进其提升。
今后,还将强化创新驱动。通过设立工程技术中心、创新工艺和技术,进一步提升临港产业的发展质量。推动更多的企业通过技术、管理提升和品牌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区域配套是在更高层面统筹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区将促进石化产业在区本级及镇海、大榭范围内实现产业链对接。钢铁行业通过扩产不锈钢、拓展特种钢,与区域内汽车、装备等优势产业对接,汽车工业强化整车与零部件企业、模具企业联动。在绿色发展中,我区也将依托国家级生态区建设和临港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严格项目能评、环评、安评等要求,进一步扩大清洁生产范围,引导企业提升设备工艺和管理水平,走低碳、循环化发展道路,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