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历尽话古城——追忆郭巨古庙
发表日期:2017-02-14 16:31:22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北仑新闻网 2017.2.10

郭巨全景

  荆翼宪

  郭巨位于北仑区东部穿山半岛,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自然环境优美。

  元朝和明朝,倭寇频繁抢劫东南沿海一带,到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百姓民不聊生,恨之入骨,为此切盼造城,防倭寇骚扰。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7年),信国公汤和来到郭巨,他登上总台山瞭望郭巨地形环境,确定建城范围。同时从外地调来大批民工,齐心协力,经过六年的艰辛劳动,一座古城终于建成。当时城内有四条大街,东南西北交叉,中城十字街,各街有支巷二十六条小弄,四条城下弄,纵横贯通,形如棋盘。郭巨城建成后,城内和城外先后建了不少古庙。

  十字街往西100米左右,即现在的北门村,曾建有城隍庙,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城隍庙坐北朝南,当时规模较大,总共有三进,最前面的一进是两层楼房,楼下开有三道大门,大门左右两边站着四尊菩萨。楼上是演戏时演员放道具和居住之用。中间就是戏台,位于这前后两殿,东西两厢之间的天井中,后台与前殿相接,前殿和厢楼临天井一边都有回廊,并围有栏杆。戏台总高度7.8米,正方形的台面宽4.7米。戏台的屋顶为歇山式,四只角高高翘起,梁上均雕有花纹。戏台前面是两根方形的石柱,并刻有一副楹联:上联是“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下联是“看今日这段光景或然有之”。

  后大殿的屋顶上塑的是双龙抢珠,珠从大到小,分红、黄、绿等几色制成,屋脊上东面写有“国泰”,西面写有“民安”四个大字。大殿中央坐的是大帝菩萨,姓娄,他在郭巨建城时是一位指挥使将军,因指挥抗倭不幸牺牲,因此信国公汤和下令建城隍庙奉祀。

  1953年,我国粮食实行通购通销,郭巨城隍庙就成了粮食管理所,戏台成了办公室。后因业务发展的需要,粮食管理所在西门外凤凰山下新建,为此将城隍庙全部拆除,郭巨城隍庙随之消失。

  十字街往北走,就是东嶽宫,位于现在的郭巨北门村。东嶽宫坐北朝南,门外还有一道隐墙,一进大门就是见天。有正殿五间,右边小屋数间,正殿中间神位为东嶽大帝塑像,塑像是木雕刻。在需要菩萨起身时,只要执事人用手一拍他的大眼,他就位自动站起,让你穿衣换袍,再一拍大腿,他就坐好。左边厢间是“灵宫殿”,或称“三只眼灵公”菩萨。在东嶽宫内怎么会有“灵宫殿”?原来“灵宫殿”的菩萨就是周朝黄飞虎元帅,黄飞虎是《封神演义》中的有名人物,被纣王逼得走上了造反的道路,在投靠大周之后,被封为开国武成王,统帅一方军队。他作战勇猛,为人仁德大方,深受将士们的爱戴,故被姜子牙封为东嶽大帝。黄飞虎是用樟木雕像,金脸,五髯长须,因他是武将,头戴督令帽,身穿连环甲,其眼珠里装有弹簧,一碰动两眼会立刻摆动,如活人一样。在神龛两边有一副楹联,上联为“善恶难瞒三只眼”,下联为“奸邪莫挽一枝鞭”。灵公菩萨的右手捏着一枝鞭,左手紧握拳头,似在告诉世人,做人一定要忠诚老实,不做坏事,否则莫挽一枝鞭。

  在十字街口,有一座杨公祠。杨公是明代巡道史杨宣,负责郭巨小斗门、大斗门及大涂洋诸塘。后民为感其德,故建祠十字街,因年久祠塌,改建为鲁班殿,宅后为八作手艺的活动场地。

  从十字街往南走,有一座南门凉亭,凉亭西边就是广济侯王庙。后又称凉亭庙,庙内塑像是瑞安人林友直,明代时巡海有功,被封“广济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庙塑像拆除,作为南门村办公室。

  从十字街往东走,走到东门北首是石公庙,石公庙内塑像姓石,兄弟两人。明朝时有饥荒,石公以粮济贫,自己捧瓯饿死。百姓为了感德立庙,庙较小,栏杆内站有兄弟俩,栏杆外点香拜菩萨。

  走出南门外,来到大涂塘,那里有大涂庙,后改为福民庙,塑像是河南凤阳人,姓陈,名达,字博堂。唐代初为都御使,官鄞邑,曾视察郭巨,见潮汩没,沿山斥卤,故名大涂庙。大涂庙建有戏台,规模较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学校,1986年被拆除。

  从十字街走出北门外,来到小涂岙。在小涂岙的中间,有一座化子庙,庙内坐着一位叫化子。说起这位叫化子,就有了一个故事,原来在小涂岙内有一口化水井,这是什么时候挖的呢?据有关资料记载,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郭巨人口大增,并正式定名为“郭巨”。之后,居民们为了解决饮水问题,挖了一口井,并一直沿用下来。传到清朝时,发现井内有一条毒蛇,百姓喝了水中毒,当时谁也不敢喝化水井水了。就在这时,来了一位叫化子。他路过听到这事,他说他能捉毒蛇。他准备涎水三桶,说:“我若抲到毒蛇后,请将三桶涎水冲我头上倒下。”叫化子不幸中毒与蛇俱死,百姓为了纪念他,故造庙立塑像,庙名为化子庙,又叫小涂岙庙。

  在原郭巨小学旁边,即现在的北门村,有奉祀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关圣殿,关圣殿内有大殿、春秋阁、鼓楼等。气势雄伟,结构复杂,雕饰繁多。薄井上贴有金龙,殿内四狮座石柱透雕蟠龙,石柱板上花卉山水等等,都非常精致。关圣殿前有一个面积较大的教场。1938年学校课室不够,因此动员学生把菩萨敲掉改教室。教场改为操场。1941年日机轰炸郭巨时,被炸毁。

  随着形势的发展,上述的一座座古庙都被拆除,让人实感遗憾。(摄影:蒋晓东 谢娟芬)

南门凉亭旧址,现在成了南门村老年活动中心

其中一个老城门城脚位置

小涂岙口紫微桥旧址,桥上刻着紫微桥的“身世”

十字街老街南街一景

郭巨的前世今生

  郭巨历史悠久,据查证,自唐朝开始,郭巨已有零星居民。后从南宋、元朝、明朝、清朝、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大约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郭巨建城后,给百姓带来了安全感,以为可以不再受倭寇骚扰了,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倭寇还是屡屡侵犯,据史料记载,就有三起重大祸害。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二月,海盗王直引倭寇突入定海关抢掠,福建捕盗王端士率兵击退。倭寇转移至沥港,流窜于温、台、宁、绍间。六月二十日,贼以破岩得利,复攻郭巨所城。时定海卫指挥樊懋驻守郭巨所城,与守御指挥魏英豋城巡视,共商御敌之计。二十一日夜半雷雨大作,倭寇乘机先用竹缚草人试探,待城上守卫稍松懈,就以真人入城。樊懋急忘督兵力战,与倭寇激战于大涂塘上,力竭而亡。守御指挥魏英督兵夜战,巷战至天明,倭寇见势不妙,从北门逃遁。

  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五月,郭巨守将黎秀率兵助都司刘恩去舟山芦花港(今普陀)剿倭,郭巨城内只留下几十个守兵,不料200余名倭兵乘虚而入,入城后,惨无人道地杀人放火,把所有商铺抢劫一空,妄图把城内夷为平地。城内百姓个个怒发冲冠,于是同几十个守兵一起奋力反抗,结果是“来路山羌(一种凶恶的鸟)勿值就地麻将(麻雀)”,把200余名倭兵赶出城外。

  时隔八年,即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四月,大小倭船40余只,倭兵500余人,再次侵犯郭巨。当时驻郭巨向桂督,巧用矢石火器,杀死倭兵30余人,倭兵一时无奈,只得在西门外大教场扎营。倭兵在城外掘坟掏尸,放火烧屋,以扰乱民心。后在夏家山用软梯30余架,企图入城,向桂督挥军反击,城内百姓奋勇参战,倭兵见势不妙,立即逃窜。

  抗倭胜利后,倭患平息了,百姓安居乐业了,再也没有像倭寇那样凶暴的强盗之类来侵犯郭巨百姓,因此城内的一些军事设施和设备也慢慢地失去了原先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流逝,年代一久,警铺、敌楼、瞭望台、吊桥以及雉堞,渐渐被拆除和消失。

  抗日战争前,郭巨古城城墙及城门保存完整,依然如故。抗日战争开始后,1941年3月28日,城内小学被日机炸毁,学校被迫搬迁到城外河边山下一所书院里,城内学生读书必须绕西门,或北门行走,极不方便,为此,西门黄家弄、北门荆家弄到头处的城墙被掘平成为通道,以方便学生上学,从此郭巨古城开始慢慢损毁。

  1949年农历十月初三,从舟山飞来三架国民党军机轰炸郭巨,其中一颗炸弹落在北门城墙中,北门外城门立即倒塌,并压死6人,北门外城门化为平地。20世纪70年代,郭巨城内人口多,住房少,矛盾突出。解决住房问题成为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为此城内各生产大队安排部分社员利用城墙基地建造民房,郭巨古城随之消失。

  1992年5月,郭巨与峙头合并为郭巨镇。2003年8月,为加快东部地区开发建设,区委、区政府决定将原白峰镇和原郭巨镇合并,取名为白峰镇。2016年7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宁波市《关于要求调整北仑区白峰镇行政区划的请示》(甬政〔2016〕23号),撤销白峰镇建制,设置白峰街道与郭巨街道。2016年7月22日上午,北仑区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宁波市北仑区人大常委会白峰街道工作委员会、郭巨街道工作委员会。

清末民国初郭巨古城沙盘模型

郭巨老城隍庙遗址

十字街老街南街老墙门,门上对联喜气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