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服务>政务动态>专题专栏>历史专题>改革攻坚 甬探索——北仑篇>区级改革动态
北仑扎实推进“五水共治” 努力实现河道长治长清
信息来源:区“五水共治”办发表日期: 2016-08-16 06:59:16 阅读次数:

  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五水共治”的决策部署,立足于“深化、攻坚、提升”,全力以赴“补短板,攻难点,重长效”,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强势推进“五水共治”工作。今年3月,我区顺利通过省“清三河”复查验收,为首批9个达标县市区中唯一“零整改”顺利通过的县市区,区域河道水体功能区(Ⅲ类水)达标率持续上升,小浃江作为区内唯一的跨境河流,近年来首次4个月水质连续达到水体功能区要求。我区五水共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正在打响攻坚战和持久战。

  全面排查监控,严防“三河”反弹

  加强河道巡查及水质管理。落实基层河长巡查制度,严格实行8小时动态保洁管理和“四无二查报”制度,实施水质控制措施常态化管理,强化水质跟踪监测,确保防黑臭底线。组织开展 “清三河”(黑河、臭河、垃圾河)反弹隐患排查拉网行动。根据排查结果,落实整改责任,并排定整改应急工程25项。深化“清三河”专项行动,以开展河湖库塘清淤、餐饮及涉洗服务业整我区五水共治工作依然可圈可点。治、雨污混排口整治为重点,制定完成河湖清淤计划,截至今年6月初,已完成清淤河道448.49公里,清淤方量395.8万立方米。从今年水质监测分析,包括原4条黑臭河在内的31条水环境较差河流水质劣Ⅴ类水质削减了20%。整改落实省督查组反馈问题和省市曝光问题,定期对各街道进行巡查督导,对发现和群众的反映的突出问题,以督查单形式要求限期整改,上半年共发出督查单十多件。

  坚持治污为本,全力统筹水岸共治

  持续提升城镇污水纳管处理能力,岩东污水处理厂新增6万吨/天四期项目建成投用,完成三座污水泵站修改造工程,新建投用污水管网15.5公里,老旧管网检测修复工作加快。加快排污口排查及“最后50米”工程落实,目前,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2%,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80%。加快推进农村、农业污染治理“全覆盖”。全区规划保留的147个建制村,已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142个村。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隐患再排查措施再落实专项行动,完善网格化防控巡查网络,建立健全养殖“返潮”和新建养殖场及时发现、立即处置的长效监管机制,关停了324家畜禽养殖场,保留3家,完成了达标改造。加强工业污染专项整治,启动镇村工业小区截污纳管专项整治,完成排查并初步制定了22个村级工业小区整治方案,推进试点整治工作。工业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同时对区内大型排污企业实施污水管道双回路建设,有效提高企业排污安全和生产安全。推进河道水环境提升工程,通过芦江水系水生态文明建设等示范项目建设,打造村镇园林化、水系灵动化等为标志的村镇生态治理建设模式;同时通过构筑“立体生物链”、全植被护坡护岸、生态补水、投放增氧泵等科技手段,探索科技治水新模式。

  坚持固本强基,大力实施防洪排涝工程

  推进治水强基建设。年度计划投资16亿元的30个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7.23亿元。其中,平原河道工程,沿山大河整治工程完成年度投资的59%。梅山七姓涂南河、中排河工程水工部分已完工。明月湖水系沟通工程闸泵部分桩基完成,河道开挖完成30%;以梅山水道及其清淤为主线的江河堤防工程实施顺利,梅山水道海堤龙口合拢,郭巨塘维修加固工程完成海塘1480米;沿海闸泵工程,王家洋闸扩建工程目前即将具备通水条件。全面强化排涝设施建设,排摸城区易涝点,已完成积水点管道改造14处;建设雨水管网6.56公里,提标改造管网6.33公里,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3.7%和90.4%;完成雨污分流改造4.1公里。疏通城区管网310公里,清理雨污水窨井13000多座,新增应急排水能力400立方米/小时。同时,建立路面积水动态巡查与处置队伍,确保汛期无持续积水情况发生。

  坚持供给水安全,全面优化供给水体系

  完成2个桥管移位改造以及4个小区的管道建设。截至6月底,新建供水管道3.68公里,改建供水管道0.5公里。完成3家建制镇自来水厂、各街道供排水管线以及中心城区的排水管线普查和整治,排查管线1272公里,整治隐患27处。分质供水体系进一步优化。岩东再生水厂实施设备升级改造,开拓临港工业用水大户使用再生水;上半年已完成再生水西送工程初步设计会审,计划年内实施。开展节水型小区、企业创建,发放节水器具500余套,城区居民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接近100%。积极推进农业节水及集雨系统建设,已完成集雨系统14处,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07万亩,新增改善灌溉面积0.04万亩。

  坚持长治长效,深化落实长效管理

  创新落实河道长效管理机制。以“河长制”深化实施和列入“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为契机,探索完善河长统筹与部门专业管理相结合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河道“病情卡”,结合排污口标识工作,由“一河一策”细化至“一口一策”。更新完善“河长牌”,推行“一河四长”,共配备河长325名、河警长181名、河段长109名、河面长354名,构筑了河道管护网络化格局;探索治污设施统筹管理和市场化运维机制。落实城乡管网及治污设施一体化管理,加快农污治理设施的验收移交,并进一步细化管护方案和考核细则。推行治污设施市场化第三方管护,扩大农污治理设施、市政管网市场化运行维护模式。深化河道保洁市场化维养考核管理,建立河长、区镇河道管理机构、43家保洁给养公司联络会议机制。完善工程项目监管体系,在已将小型治水重点工程治理纳入政府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基础上,强化制度完善、质量监管和运维水平提升。上半年开展各类工程专项督查10次。建立区、镇二级水污染预防应急联动机制,搞好监测预警,加强科学调度,统筹好水质、防洪排涝、生态三大安全,协同有序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

  坚持全民参与,切实营造整体治水氛围

  区五水共治办将提高“五水共治”群众满意度和知晓度作为年度宣传目标,不断丰富宣传载体,广泛开展系列性主题宣传,鼓励全民参与。围绕“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重点节日开展“五水共治”系列公益宣传活动,“聚焦‘五水共治’电视专栏”已播出10期,上半年“五水共治”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数达262条。组织开展五水共治宣传三进活动(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50余次,“五水共治”讲故事、摄影大赛等活动20余次,开展大型全民治水活动9次等。同时积极培育民间志愿队伍、鼓励区内企业参与治水,全区392家企业、44个社区、159个村区参与签订“五水共治”公约和村规民约。全区民众积极参与“五水共治”活动,为“五水共治”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下一步,区五水共治办将继续贯彻落实省、市“五水共治”重要指示精神,狠抓重点问题全面整治以及长效管理机制建设,以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进一步深化“五水共治”工作。治水部门将深化落实“清三河”拉网行动,切实防三河反弹。深化治管,克难攻坚,打好“五水共治”攻坚战,全面拓展面上治理成效。强化提升,打造亮点,着力构建人水和谐面貌。注重长效,构建完善治水保障管理机制,打好“五水共治”持久战。加大宣传,增强全民参与的自觉性。通过政府、全区民众的共同努力,使“五水共治”工作迈上新台阶。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