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一线挑重担
发布日期:2016-05-16 09:18:36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北仑发布 字号:[ ]

  “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只要把角度改变一下就可以顺利解决了……”在敏实集团车间现场,一个身穿白色工装的人站在设备边,手上打着比画,用洪亮的声音与另一位职工交流着技术问题。他叫王志裕,敏实集团的“拼命三郎”,一个改善技术的“诊疗师”,控制成本的“省钱能手”。

  岗位再小责任也很重大

  2001年初入公司,作为生产线作业员的一名普通员工,每天早上,只要一听到机器运作的声音,他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忙碌地工作着。面对机械化的流水线,他说:“岗位无关大小,职责重大。”

  由于以前从事的工作和汽车配饰生产工作毫无关联,王志裕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务。“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生产线作业员,但是产品在我的手上万一出现问题不能按时交货,那就是我的责任。”他说。

  2004年,王志裕的生产线上负责生产一款车门亮条。面对陌生的产品,他边做边摸索,但产品出来时品质却不合格。看着厂外等着装货的卡车,交货延期违约的压力不由地倍增,他向技术人员讨教,找到原因后便一头扎进生产线上。6月的气温已突破30度,王志裕依然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到了下半夜实在困得不行,他就找来块硬纸板直接铺在机器边上睡一会。经过三天三夜的拼搏,任务终于保质保量完成。

  再普通的岗位也能有所获得。机械化的流水作业中,他一遇到疑难杂症,就专心致志地投身于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的寻找中,久而久之,为其技术发展之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改善技术的“诊疗师”

  凭着在生产线上打下的基础,王志裕被公司任命为工艺员,专门攻克技术难题,为公司提升效益。“工艺员就是技术上的排头兵,要求不断变革与创新。”该公司沈经理说。近3年来,王志裕通过改善工艺为公司节省了至少600万。

  “如果没有这项技术,公司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根本推广不了。”一说起王志裕研发的汽车水切饰条类产品变截生产技术,公司领导总是赞不绝口。一次去生产现场,王志裕发现如果不人工铲去水切前端的PVC,机器一天能多做五到六根水切。通过反复的试验与磨合,2013年他终于成功研发出这项技术。这不仅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还为涉及变截面生产的线别各节省1个人工,年度成本降低超过100余万元。

  导师带徒传承技术

  “技术的最高境界不是保留而是分享。”王志裕这样说。他不仅是一名工艺改善的能手,也是位热心“传、帮、带”的好师傅。

  作为第一批技术骨干力量,除了要完成本职工作,他还要培养7-8位员工成为核心作业员。截至2015年底,他共培养了近80位现场的核心工艺作业员。

  “师傅做事认真踏实,他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影响着团队的每一个人。”徒弟邹红进说,刚开始的时候他对贴绒产品技术掌握不熟练,时常出差错,王志裕每次来现场都会手把手教他,经过一年的学习,他的技术终于走上正轨。

  还记得有一次,已经是下班休息时间,王志裕接到徒弟打来电话说遇到一些问题。他赶到现场后发现产品外观不光滑,二话没说,直接扑在生产线旁边和团队一起开始解决问题。“外面下着大雨,师傅一听到产品问题晚上十点从家里赶过来,和我们一起奋战到凌晨4点。”(记者 陆东旭通讯员 张冬彦 赵梦智 沈芳芳)

  编辑:俞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