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志愿者给胡守珍老人看烈士墓对比照 (记者 曾子夏 摄)
本网讯(记者 曾子夏 通讯员 唐聪丽)3月24日,在柴桥街道大河新村,94岁的胡守珍老人手里捧着芦江先锋社党员志愿者们拍摄的照片,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深,连声说着:“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过,你们带来的照片,是我收到过最好的礼物。”
虽然只是几张照片,并不是什么贵重东西,但拍摄的内容却是胡守珍老人为了新中国而牺牲的丈夫宣伯年的烈士墓。照片上的烈士墓,杂草和泥土已经被清扫干净,在摆放的花圈和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当天一大早,芦江先锋社20多位志愿者就早早出发,前往柴桥街道沙溪社区,清扫宣伯年烈士墓。“清明节快到了,加上宣伯年烈士牺牲于1949年5月1日,马上就是他逝世67周年祭日,我们和沙溪社区联合开展了这次‘清扫烈士陵墓,缅怀革命先烈’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芦江先锋社负责人贺丹明说。
大家清扫了陵墓道路两旁的垃圾和杂草,沙溪社区副书记邹欣欣还给大家介绍了宣伯年烈士的生平事迹。宣伯年,化名曹旭,1920年出生于镇海县柴桥镇,也就是现在的北仑区柴桥街道。193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在家乡及余姚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48年后,历任东海游击总队第三中队政治指导员、中共四明特派员办事处总务科长、余姚县沿江区、梁弄区区长。1949年5月1日遭敌人暗杀,牺牲于鄞西密岩。1939年,宣伯年和胡守珍结为夫妻,养育了4个儿女。宣伯年牺牲后,尽管生活艰辛,但一想到丈夫曾经对她说过的话:“天快亮了,困难是暂时的。”胡守珍就暗下决心,坚强起来,积极投身生产建设,将四个孩子拉扯长大,并于1956年8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天,胡守珍老人因为感冒,不方便下地活动。但她仍旧高兴地和志愿者们说着丈夫当年的故事,还请志愿者们一起看看挂在墙上的照片——那是宣伯年烈士年轻时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影像。
听了宣伯年烈士和胡守珍老人的故事,参与活动的党员志愿者们都十分感慨。“正因为有了宣伯年等革命先烈的牺牲才换来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田洋村党支部党员胡苏群说,“我们要向烈士学习,踏实做好志愿服务工作,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后,芦江先锋社的党员志愿者们将每年定期清扫宣伯年烈士墓,探访慰问胡守珍老人。
编辑:邬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