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综合整治后的小浃江。 (记者 虞浩英 摄)
图为村民原先的排污管都被接出来,污水收集到大管中,被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记者 虞浩英 摄)
图为咸昶村生态终端一角。(记者 虞浩英 摄)
图为截污后的向家河。(记者 虞浩英 摄)
2011年,我区着手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经过一年多试点村探索和经验总结,2012年下半年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推进进度明显加快,目前,已完工和正在施工的村有94个,剩余53个村也将于年内开工,今年年底我区将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
农村生活污水来源不外乎生活废料和人的排泄物,包括厨房洗涤、沐浴、洗衣等废水以及冲厕所等污水,虽然环境自身有自净能力,但如今人粪尿不再像从前那样沤熟后用作农家肥,加上农村居住人口增加,特别是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生活污水产生量超过环境自净范围,加上农村一般很少有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居民基本上将生活污水通过房前屋后的小沟或小渠排放到附近的水体,有时会直接将污水洒向地面,农村生活污水长期得不到有效收集处理,势必影响到河网溪坑和地下水质,威胁村民身体健康。
然而各村居住状况、地理位置、地势情况各不相同,生活污水治理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涉及的村数量多,投入资金也是相当可观的,选择经济、简易、节能和有效的处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前期入户调查和设计方案是最耗时间和精力的。“每个村的角角落落都要踏遍,入户排查排污管子,并且要了解村庄周边是否有可以利用的城市污水管网,还要充分考虑所在村周边未来几年的规划等等。”区农污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方案设计好后,还要组织专家进行会审,不断修改完善。此外在施工过程中,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目前,我区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为接户纳管模式、截污纳管模式和终端处理模式。接户纳管适用于平原村庄,挨家挨户污水收集后,就近纳入城市污水管网,例如小港方前村、兴岙等;截污纳管适合城中村、园中村等人口、建筑密集的区域,集中将河道两侧排污口截流后,直接纳入城市污水管网,例如新碶街道的向家村、高潮村;而终端处理模式则适用于偏远山区村庄,农户接户污水收集后,通过建立终端处理池就地作生态化处理,例如大碶街道共同村和春晓咸昶村。
接户纳管:充分利用城市污水管网, 后期维护压力小
方前村位于小港街道东南部,地处兴岙新农村片区,紧邻小浃江,村域面积1.2平方公里,由上方前、下方前、长山桥、方前新村四个自然村组成,村里有245户人家,常住人口581人,外来人口1400多人。
方前村离出口加工区不远,很多外来员工都租住在村里。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对原本不大的方前村自然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不说其他的,这几年整个村里的垃圾就比10年前多了不少,更别提产生的各种生活污水。”方前村党支部书记乐伟康说,大多数人家都有房子出租,家中不止一个抽水马桶。2011年,工程设计前,通过入户调查统计,村里共有近300个厕所。”除了近些年造的房子,化粪池做得相对考究些外,村里还存在一些露天化粪池,仅靠两块石板盖住,容易招引蚊虫,影响居住环境。
方前村紧靠小浃江,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除了能减轻日益增加的污染物对本村环境造成的压力,还有一个长远好处就是,将减少污水直接进入小浃江。“这几年,区里对小浃江进行综合整治,不仅进行疏浚,还在两边进行绿化,提升了小浃江排洪、景观功能。”小港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方前村是最早实施农村污水治理的试点村,2011年初,初步设计时,定为终端处理模式,后来经过专家以及有关领导评审,考虑到方前村具备接户纳管条件,最终定下来采用接户纳管模式。“当时通途路改造尚未完成,这一带的污水主干网也还没投入使用。不过考虑到污水工程施工也需要一段时间,而且通途路延伸段已经动工,只要对接好,就能满足纳管条件了。”小港街道污水办有关负责人说。
方案定下来后,2011年下半年,方前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开始动工了。“前期也做了不少工作,作为试点村,好多村民还不是很理解,觉得原先化粪池用着挺好的,开挖路面,入户接管这么麻烦。”施工队负责人乐天飞说,但随着工程的推进,以及反复宣传,原来不愿意接管的村民主动要求接管,所以最终验收时,我们所接户的数量要超过当初设计的户数,接户率超过了100%。
工程队在整个村里共铺设污水主管约1440米,支管3500多米,新建化粪池66座,检查井234个,将每户人家的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浴污水以及洗涤污水都接出来,汇总到城市污水主干网中,这些生活污水就近送到江南污水处理厂进行统一处理。“原先埋在地下的化粪池相当于废弃了,而露天化粪池大部分也拆掉了。”乐天飞介绍说。
如今,方前村的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已经投入使用近两年,环境效益渐渐显露。下方前的朱老伯家院子里有一口井,他发现,最近半年来,井水变清澈了。“去年夏天持续干旱这么久,打上来的井水也没有什么味道,要是换作以前,多多少少总有点异味的。”他说。
“相比生态终端处理模式,接户纳管省下了一个建造终端生态处理池的空间,而且今后后续维护也能省好多事。因此,小港街道在对其他村设计时,尽量选择将污水纳入城市污水管网中,进行统一处理。”街道污水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记者 虞浩英)
截污纳管:杜绝污水下河, 施工过程对村民正常生活影响小
新碶街道向家村位于岩河以东,西至松花江路,南到恒山路,明州路穿村而过,北与备碶村为邻。村里有700多户人家,共1500人,作为一个城中村,向家村里的外来暂住人口近1万人,这给村里的环境造成相当大的负担。一条向家河早已经不堪重负。“我们这个村外来人口比例特别大,人口密度也高,加上是城中村,房屋间距较小,可想而知,这条向家河的压力有多大。”村党支部书记李国海说。
经过实地勘测后,决定采用截污纳管模式。工程分为四个区域分段进行治理。一区和二区铺设主管网长度约750米,三区四区铺设主管网长度1100米。工程从2012年开始动工,2013年8月份完工。
截污纳管首先要将原先的沿河排污口一个个找出来,然后用大管径的波纹管将污水接到市政污水管网内。因为工程基本上都是在沿河施工,因而村民的正常生活并没有受到影响。向家村地势不高,考虑到一旦遇到持续降水,污水管网排污速度赶不上降水,可能造成内涝,于是工程设计时,增加了一些鸭嘴阀,平时关闭,一旦遇到强降水,城市污水管网来不及排污,鸭嘴阀就会打开,污水直接进入河道,以排洪形式流入大海。
在沿河截污的同时,新碶街道还安排了向家河的清淤清障。由于向家河多年未经过清淤,河床沉积了大量的垃圾,每到枯水期,就会泛着油花,发黑发臭,沿河村民意见很大。“前后吸上来的淤泥有2万方左右,去年10月份,整治一新的向家河,终于变干净了。”村党支部书记李国海说。记者站在向家桥桥头,看到河水明显比此前要干净很多,也没有了杂物。河边一家快餐店老板告诉记者,此前这条河,差不多变成了天然垃圾场,有时候剩菜剩饭也就直接倒进去了,反正已经这么脏了,无所谓,现在大家都自觉改过来了,不会再往河里倒垃圾了。
终端处理模式: 污水经生态化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
咸昶村地处春晓镇南端,毗邻春晓镇镇政府,东与昆亭村接壤,南临春晓生态工业园和洋沙山风景旅游区,西接慈岙村,北依三山村。从中心城区经太河路可直达,沿海中线从村前通过,村域宽广,由龙头岙、咸昶两个自然村组成,户籍人数近2000人,外来人口1000人左右,大部分都集中在咸昶。
2013年3月份,刚过完年不久,村里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便开工了。“经过一年多的前期工作,工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村党支部书记王光驰告诉记者,咸昶村规模不小,当初决定是否实施污水治理工程,需要对700多户人家挨家挨户征求意见,解释政策的工作也是做了不计其数,终于有了92.4%的同意率。
咸昶村因为户数多,家家户户之间挨得比较近,此前除了进化粪池里的污水外,其他污水都是依靠房前屋后的排水沟,雨污不分。“很多人家厨房间外头的墙角都是湿漉漉的,什么菜叶子、剩饭之类的从管子流出来,有时候会冲出排水沟,弄得周围脏兮兮的,夏天招蚊子。”村民召宗富说,农村嘛,其实一直以来都这样,没想到能赶上这么好的政策,现在情况明显改观了。
为了尽量减少对村民日常生活的影响,设计时充分利用原有的排水沟。“挖深并使布局走向合理化,随后将村民家中的污水管接出来,使污水进入新修的排水沟。”负责该工程的施工队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咸昶村地势比较平坦,仅仅依靠污水自流,有可能产生排污不畅,为此在提升井中设置了自吸泵,根据水位高度自动开停机。为避免发生堵塞情况,提升井前部还设格栅及沉泥室,只要定期清理,就能保证污水顺畅地流进终端处理池。
咸昶村的村口有个呈三级阶梯状的小湿地,种植了一些水生植物。此时恰逢冬季,植物有些枯萎,除植物外,还堆着一些小石子,污水从高往低依次经过处理后,排入到横河中。“说来也神奇,经过这几块池子处理,你看这水流出来还是比较清澈的,也没什么味道,我听说水质是一级B,应该是挺好的。”一位路过的村民告诉记者,往后横河水应该会越来越干净。
咸昶村在进行农村污水治理的同时,还充分结合了新农村建设,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农村房子不像城里建设的小区,一排排整齐规划好的,村里房前屋后的小路经常是坑坑洼洼,村民出行不便,因此在农村污水治理过程中,开挖路面、埋管挖沟之后,对路面进行硬化,村里走路方便多了。”村党支部书记王光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