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是座英雄的城市,这座城市里遍布的红色印记,不曾随城市的发展而失掉光彩,根植于人们心中的红色记忆,也在口口相传中像三江水一样绵延不绝。
1949年5月25日,宁波解放。这个城市的红色印记,像勋章一样闪耀,像旗帜一样飞扬。仅宁波史志网红色记忆服务平台上记载的革命遗址就有426处。这些革命遗址,相继成为省市级乃至全国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中国共产党92周年诞辰到来之际,本报记者带着敬仰、带着寻根、带着责任,分五路探访宁波的红土地,去探寻革命老区的过去,去发现红土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去记录老区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国梦所做的点点滴滴……
一个岛:
打响解放沿海诸岛第一仗
如今的大榭岛,平静又美丽,不断刷新的经济成就向人们展示出这里是开发热土。
6月27日,记者走进坐北朝南、绿荫环绕的大榭革命烈士纪念陵园。几十座烈士墓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雨后仍不见泥泞。在场的宁波大榭开发区方志办副主任许建达说,安葬在这里的烈士有55位,由于当时战事纷乱,大部分烈士都没有留下名字,姓名籍贯可考的只有其中一小部分人,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籍贯广西、黑龙江、山东、河南等地的都有。
北仑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郑通乔说:“解放大榭岛之战发生在1949年8月18日,每年的这一天前后,人们都会前来敬献鲜花,给烈士们带来当地特产———麻糍。有一位老同志,每年都煲好黄豆猪蹄汤,一碗一碗盛好了放到每个烈士墓前。”
83岁的沃定基老人是解放大榭岛之战的亲历者。老人回忆说,当时自己是民兵,战士们初来乍到,他来当向导,又帮着运送物资抬担架,“我后来才知道,这一战,是人民解放军渡海第一仗。”
“渡海第一仗”,是张爱萍将军为纪念解放大榭岛题的词,“大榭岛这一仗赢了,相当于在解放沿海诸岛的战线上撕开了一个口子,后来金塘、六横、桃花等岛屿也相继顺利解放了。”沃老说。
但这一仗的胜利来之不易,55名战士在这场战斗中牺牲,66名战士负伤。著名的华东战斗英模林茂成,时任解放军第22军“洛阳营”的营长,“当时,敌机扫射,一颗子弹击中了林茂成的头部,他就牺牲在离岛不远的海面上。”沃老说,大榭之战共击毙、击伤、俘虏敌军1448人。这一仗的胜利也促成了舟山群岛的早日解放。
几年前,林茂成的老上级、原第22军64师190团团长周志诚在安徽老家表示,自己死后要与战友们在一起。逝世后,子女们按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了这里。
一个厂:
宁波工人运动的发祥地
大烟囱、小洋楼、老厂房,和在它身边矗立的现代化高楼依偎相伴,百年的历史沧桑和时代的创新脉搏安静和谐地拥抱在一起。6月27日,记者来到了甬江东南岸边的“和丰纱厂”旧址。
古朴的工业矿灯、粗糙的水泥墙、高大宽敞的空间、舞台效果的楼梯、落有尘埃的老式机器……时尚的气息游走于历史之间,让老厂房穿上了摩登的外衣。一群白鸽从天空飞过,站在二层长条形红砖老厂房前拍婚纱照的新娘赶紧拉起纱裙,摄影师咔嚓咔嚓按着快门。
“这排厂房是1905年修建的,楼下为轧花、清花、筒供等一二道并粗工序车间,楼上为三道粗纱、摇纱、细纱、打包工序车间。”明楼街道两新组织党委办的杨峰介绍说,现存老厂房为原成品车间的一部分,这是宁波市区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老式厂房。现在,这里成为了和丰党员服务中心,旁边的一排厂房经简单修葺后转身成为和丰设计艺术中心。
在老宁波的心中,“和丰纱厂”是宁波纺织工业的象征,更是一段光荣的革命历史,大革命时期震惊宁波的“六月工潮”就发生在这里。1925年8月,和丰纱厂细纱、摇纱车间联合组建和丰纱厂工会,这是宁波最大的工厂工会,会员达千余人。同年底,中共宁波支部联合干事会指导组建了中共和丰纱厂支部,这是宁波城区第一批工厂党支部之一。
1926年6月20日至23日,根据中共宁波地委关于发动和丰纱厂工人罢工的决定,该厂爆发建厂以来规模最大、震惊宁波的罢工游行斗争,史称“六月工潮”。党史记载,这次“六月工潮”,是和丰纱厂工人第一次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的罢工斗争,也是宁波工运史上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一次罢工。
杨峰告诉记者,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丰纱厂工人的革命斗争从未中断。1949年4月20日,和丰纱厂工人联合另外四家工厂的工人举行罢工,要求加薪。五大纱厂1600多名工人联合举行的大罢工,成为宁波工人迎接解放规模最大的一次斗争。
此后,和丰纱厂经历了公私合营、重组改制、并入维科集团等变迁,直到2011年10月,它以国内最大的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丰创意广场的形象出现在大家的视野。
对于和丰纱厂的这次转身,市工业设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业务主管刘丹妮说,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特别是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拥有万亿元年产值的“宁波制造”加速转型,对“微笑曲线”前端的研发、设计形成了巨大需求。200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拥有百年历史、位于甬江东南岸的和丰纱厂原址上全新打造以工业设计为主、其他相关创意产业为辅的产业集聚区———和丰创意广场。
刘丹妮说,5幢大楼现已入驻了105家企业,几乎全都和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相关,涵盖了船舶、汽车、文具、服装、家电等产业设计,预计到2015年,全部入驻企业年设计产值将超过20亿元。
一个镇:
“浙东小延安”成旅游胜地
从余姚城西出发,一路向南,约40分钟车程,便可到达一个青山环抱,果树遍地,青砖黛瓦隐在林间的去处。
这就是被称为“浙东小延安”的梁弄镇。6月27日,记者来到这里,探访这块曾经的革命根据地。
如今在梁弄镇南边横坎头村,浙东区党委旧址、浙东银行旧址、浙东军政干校、羊额古道……众多革命遗址、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成了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余姚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吴国强介绍说,在抗战时期,梁弄是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是浙东根据地的领导中心,浙东区党委、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浙东行政公署等都驻在这里,因而被誉为“浙东小延安”。
70多年过去了,梁弄仍保存着大量红色遗址。2005年以前,这些历史遗址“原来都由老百姓住着,或者空在那里”。2005年初,梁弄被确定为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景区之一,老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梁弄镇副镇长王沛然说,余姚、梁弄市镇两级以这次命名为契机,挖掘和整合红色资源和周边山水休闲度假资源,将梁弄建成融合红色革命文化、浙东抗日根据地民俗文化、山水农耕文化于一体的红色旅游景区。
8年时间,3亿多元的投入。随着浙东银行、新浙东报旧址、谭启龙旧居等新一批红色旅游工程的建成开放,以及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老区建设(浙东四明山)峰会等系列活动的开展,梁弄的红色文化品牌越来越响亮。
一位导游对记者说,现在来梁弄的游客越来越多,经常会忙不过来。“每到周五到周日三天,差不多每天有2000多人次,我们这个红色土地真的是红起来了。”
“梁弄去年第三产业收入超过8亿元。今年仅‘五一’小长假,就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33家星级农家乐天天爆满。”梁弄镇副镇长王沛然说,梁弄正在悄然实现做大“红绿”文章,促进红色老区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