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有难,北仑支援。在区政府和人武部统一组织安排下,自10月8日起,已有9批城管队员赶赴余姚参加抢险救灾,奋战在前线,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余姚灾区人民。当地居民们说,要好好表扬北仑抢险队伍。
救灾一星期,只在12日晚回家洗了个澡、睡了一觉,第二天一早又赶赴余姚
昨天天气较为凉爽,前晚在镇政府休息的抢险队员们一大早就起来了,早上7点就赶到余姚梨洲街道花园新村。积水退去后,北仑抢险队员的主要工作还是清理淤泥和垃圾。春晓城管中队队员龚宁说,头天晚上休息几小时体力就恢复了。
在花园新村33幢楼和34幢楼之间的过道里,10名城管队员们正将地上一堆堆黑乎乎的掺着淤泥的垃圾用锹铲上农用车,身手利索、动作敏捷的那位就是龚宁。由于铲车不够,队员们只有用锹将垃圾铲进装载车中,而装载车比较高,足足有2米多,队员们铲得很吃力,一个不小心锹上的淤泥就洒进了眼睛里。
龚宁娴熟地将锹上的垃圾准确无误地“抛”进装载车中,铲走一堆垃圾后,接着用扫帚将黏在地上黑乎乎的淤泥仔细地清扫一遍,用手捡走沉在绿化带里的塑料袋、塑料瓶等。还不到两个小时,龚宁手上白白的手套已经被黑泥全弄脏了,如果不是有人拿手套给他换,他都不记得要换。
龚宁是甘肃兰州人,今年44岁的他已经在余姚抢险救灾整整一星期,只在12日晚回家洗了个澡、睡了一觉,第二天一早又赶赴余姚。他告诉记者,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会坚持下去,直到最后。
很多队员一天喝了三四瓶矿泉水都没上厕所,都流汗流出来了
10月14日天气晴朗,下午4点左右,记者来到余姚梨洲街道学弄小区110弄,小区的一个角落里有一辆挖掘机正将垃圾倒进装载车里,垃圾已所剩无几,10名城管队员正坐在地上休息。“腿好像弹琵琶一样!”白峰城管中队队员毛中华告诉记者,由于站的时间太长,将垃圾扔上2米多高的装载车扔了六七个小时,脚底发疼,腿也发软了。
当天上午,只有一辆运输垃圾的农用车供使用,在缺乏机械和车辆的条件下,10名城管队员和学弄社区社工们用手将垃圾装进麻袋,再将麻袋扔进装载车内运走垃圾。两人一组,一人负责提着麻袋,一人负责装垃圾,锹太大不好使,队员们多用手将垃圾装袋。近距离接触垃圾,让队员们有多次反胃的感觉,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左右,共拉走了30车垃圾。“就跟肚子空空的,饿了想要吐的感觉一样。”队员们一致向记者描述了当时闻到垃圾味道的感觉。
“最多装两袋垃圾,就要歇一会,拿下口罩透透气,不然真的受不了。温度上升,垃圾越来越臭,我们已经换了两个口罩了。”北仑城管抢险救灾带队组长邬跃峰告诉记者,不过能来这里帮灾民,心里很踏实。14日一天,小区垃圾清理干净了,约运走50车垃圾。
当天,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余龙达在现场告诉记者,天气较热,很多队员一天喝了三四瓶矿泉水都没上厕所,都流汗流出来了,又臭又热劳动强度很大。
组织部长、副区长“来打工”
“这个电饭煲还要不要?”“不要了。”“这块门板呢?”“这个要的,留着。”10月14日上午,记者到达现场时,北仑卫生应急队正帮家住花园新村15幢的孙爷爷整理贮藏室。孙爷爷家有个后院,里面摆满了各种闲置物品,其中也不乏大件的木板和家具,这次彻底被淹了。
记者在人群中发现了正干得起劲的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徐强和副区长王建波。“人家受这么大的灾,何况这里住的又多是老年人,年纪大行动不便,别说清扫,连自身安全都保障不了,我们帮点忙是应该的。好了,别的不多说了。”王建波匆匆地拒绝了记者的采访。再问徐强,也是一样的,他匆匆丢下一句“我今天是来打工的”,就转身去忙了。
“大部队”忙着在花园新村23幢附近的小弄堂里清理垃圾时,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颤巍巍地把泡得发胀的席梦思拖出来。梅山保税港区管委会的王祺和同事赶紧放下手头的活,主动跑去给老人帮忙。这一忙乎,整整忙了一个多小时,王祺开玩笑地说:“这个房间里至少拖出一两吨的垃圾吧。”原本一塌糊涂的房间也变干净许多,老奶奶忙不迭地感谢:“小伙子,你今年几岁啊,有对象了没啊?真的太谢谢了。”王祺一脸赧然,赶紧跑回队伍继续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