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植物学开拓者钟观光
发表日期:2010-08-09 14:50:18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中共宁波市北仑区委办公室
钟观光(1868~1940),字宪鬯,北仑区柴桥大溟村姚江岸人。幼即好学不辍,自缚其足于桌脚,以抑制好动。清光绪十三年(1887)考取秀才,人谑称“缚脚秀才” 。中日甲午战争后,在救亡图存思潮影响下,遂弃举业,自学物理、化学,冀以科学救国。曾专门赴沪学习日语,广泛接触、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光绪二十五年(1899)回乡后,与虞辉祖、虞和钦、黄霖生等人在柴桥创办四明实学会,迁甬后试制黄磷获成功,在上海浦东烂泥渡共同创办灵光造磷厂,半年后因成本过高、工厂亏损停办。后东渡日本考察,回国后,与虞辉祖、虞和钦等创建中国第一所科学仪器馆。还开设理科讲习所,传授科学知识,是为国人自办理科专修教育之始。曾撰写《理科通证》,译有《最新化学理论》,与人编译《中国通商物产字典》。其间与蔡元培相识相知,应邀执教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参加由蔡氏发起的中国教育会、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进行反清革命,研制炸药以供革命之需。光绪二十九年(1903),主持宁波女校。次年,任教宁波师范、芦渎中学,并从事革命活动。后因病在蔡元培的帮助下在杭州休养,休栖于湖山花木之间,与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自此立志植物学研究。宣统三年(1911),应聘教育部参事。后任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等校副教授,开课讲授植物学。1918年起,历时5年,对福建、广东、云南、广西、安徽、浙江、江西、四川、湖北、河南、山西等11个省植物资源进行调查,采集1.6万种、15万号植物标本及海洋动物标本500余种。并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考订学名,尽储于新建的北大生物系植物标本室,开创国内学者采集和制作标本进行科学研究的新时代。后以“旅行采集记”为题,在1920~1921年《地学杂志》上先后撰文10篇,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1927年,任第三中山大学(今浙江大学)副教授,兼浙江省博物馆自然部主任。其间,登天目、四明、天台诸山,采集植物标本千余种7000余号,并在普陀山发现珍稀濒危物种鹅耳枥。在此基础上创办浙大农学院植物标本室和近代中国第一个植物园。1930年,任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参与科学名词审定工作,又应北平研究院聘请,从事植物学研究工作,考订古籍中的54科199种植物,撰写《说文植物类证》150余万字,被称为植物古籍考证大师。抗战爆发后,携带部分文献资料回乡继续从事研究工作。1940年9月30日,病逝于柴桥家中。一生著述颇丰,有《理科通证》、《旅行采集记》、《山海经植物》、《中华植物学》、《物贡纪略》、《近世毛诗植物解》、《植物古籍·释例注释》及《本草疏证》等。在国际植物学界颇有影响,以其名字命名的植物属名有钟本属和观光本属。1955年,其子钟补求将留存旧居的书籍、手稿及16柜腊叶植物标本悉数无偿捐赠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在该所和家乡柴桥小学均先后设立“观光堂”,以纪念这位中国近代植物学研究的开拓者
和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