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望族小港李家“养正亭”在北仑戚家山落成
发表日期:2009-10-29 00:00:00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中共宁波市北仑区委办公室

    2009年10月28日,江南望族小港李家后人一行近40人,从世界各地相聚到戚家山,参加戚家山街道江南望族小港李家“养正亭”揭幕仪式。北仑区委副书记、区纪委书记励永惠,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张永祥共同为“养正亭”揭幕,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叶苗致辞,区政协原主席张嘉粱出席仪式。 

  秋日的蛟山公园,蓝天碧水,静谧舒适,这里正是当年李氏旧居的故地。李氏家族曾在这里繁衍生息。蛟山公园内矗立着两座相连的亭子,前立一方大理石碑,上书“乾坤亭”三字。这是1994年李家后人为缅怀先祖而建的纪念亭。新建的“养正亭”立有“李母张太夫人墓表”和“荣禄大夫李梅堂墓志铭”。“养正亭”三字由张爱萍将军的夫人、李家后人李又兰题写,亭内还有国学大师俞樾、王国维有关李家历史的诗文石刻。“养正亭”意即培养正气、爱国爱乡。

  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原宁波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张永祥在仪式上向大家介绍了近年来研究会搜集整理和出版李家历史文化资料的情况。来自毛里求斯的李氏家族代表李名邺在揭幕仪式上说,我的父亲7岁离开小港老家,我是李家的第五代后人,李家后人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生活在海外。现在,有了这个古典风格的养正亭,我们就能在这里触摸到祖先的脉搏。我们会世世代代教育下一代,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报效家乡。

  叶苗在仪式上致辞,她说,自上海开埠160多年以来,“宁波帮”在这个海派城市演绎了太多的商业传奇,“小港李家”的百年商业路演无疑是其中最为生动的样本,其博采众长,突破常规之势,无不洋溢着近代“宁波帮”在“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的不断觉醒以及坚忍个性,被称为“近代中国实业缩影”,这是中国商人的奇迹,也是北仑的骄傲。希望新一代海内外北仑人,要用你们的知识、你们的智慧、你们的才能,来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北仑增光添彩;希望小港李家在海内外的亲属、广大宁波帮人士,能多回家乡走走看看,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和参与家乡建设;期待北仑的企业家传承和弘扬好宁波帮精神,锐意进取,创业创新,为北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北仑区、戚家山街道与市新四军研究会等机构合作,为挖掘李家文化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先后出版了《李家女儿与新四军》、《往事知多少》两书,总计八十多万字,搜集整理了李家文化重要的经商文化、管理制度、人才培养和革命事迹,资料翔实丰富,这些研究资料充分体现李家商业文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去年经过多方努力,把在外地的李家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人物张太夫人墓表移运到蛟山公园内,还委托专门的影视机构录制了600多分钟珍贵资料。养正亭的落成,代表着李家文化开发研究工作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昨天,李氏家族还举行仪式,向戚家山街道办事处赠送了“祝家乡繁荣昌盛”纪念牌。

  小港李家在“宁波帮”诸多家族中可以说是发迹最早、财力最雄厚、影响最大的家族之一,有着“近代中国实业缩影”的美誉。早在上海开埠前的1820年前后,15岁的李也亭从小港到上海淘金。经过20余年的拼搏与苦心经营,李氏建立起包括航运、钱庄在内的庞大家业。进入20世纪前后,小港李家在上海的事业如日中天。李家第三代更是人才辈出,强手如林,其中又以曾任上海总商会会长的李云书、旅沪宁波同乡会会长的李征五及李薇庄三兄弟最为出色。他们除经营祖传家业外,还广泛投资新兴事业,如垦殖、轮船、银行、保险、丝织等,使李家成为名震沪上的工商大家族。在李家第三代中,李善祥(1880~1954)受抗日救亡运动影响,其子女大多投奔共产党,次女李又兰是张爱萍将军的夫人。李家第四代有多人涉足艺术领域,著名画家张大千与李家关系非同寻常,其中与张大千情同兄妹的李秋君(1899~1971)艺术成就享誉民国画坛。目前,李氏家族已经繁衍到第八代,除居住在祖国各地外,有近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海外,英才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