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珍飞
“小金花生”的麦田守望

  今天是2012年宁波无偿献血向北仑区采血的第一次,她跟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了血站,先填写献血登记表,再测量血压、验血,接着坐下来熟练地挽起右手胳膊,医生拿着比普通大很多的针头迅速插进她的胳膊,只见她一直微笑着,似乎眉头都没皱过,一股股暗红色的血液便缓缓流出,她轻松地伸开了握紧的拳头,5分钟过后,一袋400CC的血液装满了血袋,整个过程她显得相当淡定,望着自己的血液又一次可以贮存在血库里以备用,她咧开嘴开心地笑了,耸了耸肩感到一阵轻松。
  这已经是她第43次来献血了,早在1999年她就加入北仑区红十字会志愿献血者的队伍,这十几年来她从未间断过,如今她的总献血量已达到29800CC,相当于7个成年人的血容量,合15公斤重的自来水。我们惊呼她旺盛的生命力竟能生产出如此巨大数量的生命之泉,你看她长得小巧玲珑(1米60还不到),任谁都相信不了她能献出这么多量的血液,以致同伴们都亲热地称呼她为“小金花生”。小金花生,顾名思义,是容易被吸收、见效快、效果持久的高营养品的代名词,我想把这个美名冠在她的头上真是恰如其分。我们知道小金花生是长在地上的,为我们人类服务是天经地义的,那么她又是怎么成为志愿献血者呢?就像很多戏剧性故事发生一样,“小金花生”走上献血之路也纯粹属于偶尔。
  那年夏天,她在街上散步,“无偿献血车”几个醒目的大字吸引了她,第一次看到献血车停在操场上,两个医生漠然地看着过往行人,车厢内空无一人。一股莫名的好奇驱使她走近献血车,只想知道自己属于哪个血型。听人说,献血会影响身体。而医生的一番讲解,让她消除了对献血的疑虑,适当的献血身体又健康的人,每次献血不超过400毫升,是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的。那么如果人人都不愿意献出一点血液来救人,到自己需要的时候,谁来救你呢?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又是一个明摆着的事实。适当献血,助人助己。她就那么怯生生地举起了手臂进行第一次献血。
  献完血出来,也并非人们所说的那样难受。而医生的那番话却一直回荡在耳边。当我们感慨这个世界缺少爱,缺少关怀的时候,何不从自己做起?有了这种想法,小金花生对献血的勇敢和热衷坚持着走下来。
  每个月的6号,是血库来抽血的日子,小金花生总是早早做好了抽血的准备等待献血。但是也有急需用血的时候,在200*年的*月,北仑区红十字会临时通知志愿献血者来血站献血,由于医院临床用血量不断上升,血库的某种存量几乎告罄,需要马上储备。但由于时间紧,靠的又是电话联系,而献血前又需要注意些事项,如保证充足睡眠、献血前不要服药,应当吃些清淡食物等,这就为有些志愿者的献血造成麻烦,来不及准备影响血液质量而无法献血。若是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该有多好,可以发动其他人也参与献血,就用不着发愁急需用血了。该用一个什么样的好方式呢?这件事在小金花生的头脑里萦绕不已。刚巧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了,小金花生闪过一个念头,建一个QQ群,名字就叫“快乐的奉献群”。意即:只要自己健康,就会一直参加无偿献血直到超出年龄,小金花生与她的伙伴们用自己的人生标杆影响着周围的人,目前QQ群已达到上百人次。
  但是小金花生的愿望还不止于此。当有一天听说有个患白血病者急需O型骨髓配对捐赠求助时,她马上让医生提取自己血液里的干细胞,试着与患者能否配对成功,结果是匹配的相同几率达不到要求。小金花生感到相当遗憾,这个患者被确诊为随时要死,而其他捐造血干细胞的人(已经把骨髓移植库中)与自己一样也没能与他配对成功,社会中的好多人们由于观念问题未能捐献造血干细胞,导致患者求助的希望渺茫,求生的希望为零。这件事撼动了小金花生,不要拒绝一个求生者的希望,这种念头牢牢占据了她的心灵。当上海红十字会向全国发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通知时,她毅然踏上了列车把自己的造血干细胞留在上海红十字会的资料库中。
  现如今小金花生不光志愿献血,与北仑区红十字会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成为了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用自己的平凡与热情抒写人生的大爱善举,用自己的诚心固执地守望那一块生命之泉的“麦田”,同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一样:“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与霍尔顿顾我的执着一样,小金花生她想成为守望麦田的使者。
  时至如今,小金花生给自己悄悄地铭刻了人生的笺言:生前多奉献,死后再捐献。她已在北仑区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器官捐献登记。她就这样,喜欢永远地守望着“麦田”乐园。她,一个普通淳朴的女人,却有一颗天使的心扉,她叫袁珍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