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花(左)指导记者(右)体验缝补 翁天煜 摄
日前,记者走进新碶街道红梅社区,一间弥漫着生活气息的缝补小店映入眼帘。主理人黄文花正坐在缝纫机前,专注地缝补衣物,手指翻飞间,一件件衣物在她的巧手下“重获新生”。
黄文花与缝补的缘分,始于一部电视剧。“年轻时看《上海一家人》,主角做裁缝,我就被深深吸引了,觉得做裁缝是件很有意义的事。”27岁那年,她踏上裁缝学习之路,半年后在一家服装店帮忙做衣。三年后,她租下店面,正式独立经营裁缝店。
“那时候真苦啊,从早到晚,除了吃饭都在店里。”黄文花回忆道。生意好时,她请了几个工人帮忙,但每一件衣服的修改,她都亲力亲为。“客人来取衣服,长短大小不合适,我都得调整好,不能马虎。”三十多年来,她几乎全年无休,每天从早忙到晚,直至深夜才休息。
38岁时,她转型卖衣服,从杭州四季青等地进货,在宁波销售,这一干就是20年。然而,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及店铺租约到期,她的服装生意最终告一段落。
但黄文花的人生故事并未就此落幕。去年3月,她来到红梅社区,报名成为社区缝补场景的主理人,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社区为她提供了完备的设备,小店虽不大,却布置得整洁实用。“这些工具和材料都是社区准备好的,我来就能直接开工。”黄文花笑着说,“我很享受这份工作,既能做裁缝活,又能和大家聊天,氛围特别好。我的收费也很实惠,街坊邻居都负担得起。”
这种“公益+低偿”机制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在这里黄文花可以为居民解决各种缝补难题。“现在年轻人做裁缝的少,但社区里大家缝缝补补的需求可不少。裤子长了短了、拉链坏了,都能找我。”黄文花笑着说。
对于未来,黄文花有着清晰的规划。她打算开展服装定制业务,还计划叫上以前一起做裁缝的“老姐妹”来帮忙。更让她挂心的是技艺传承,她希望能组织小朋友来体验缝补的乐趣。“我想教小朋友做些简单的东西,比如小裙子、小手帕等,让他们感受针线的魅力。”在她看来,这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我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帮助别人,就是最大的幸福。”黄文花朴实地说。30多年的缝补生涯,她用一针一线编织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在这个小小的社区缝补间里,她不仅是位技艺精湛的裁缝,更成为了社区温情的传递者、传统技艺的守护者。(记者 石沁奕 翁天煜 通讯员 於凯琳 钟巧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