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晴天”照亮精神障碍家庭重生路
发布时间:2025-07-17 08:40:29 来源:区传媒中心 阅读次数: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房间,项大姐静静地躺在床上安睡。这一幕看似平常,却让定期前来探访的惠风社工们湿润了眼眶。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项大姐三年前还深陷幻觉困扰,如今,在“家有晴天”精神康复患者援助项目帮助下,她不仅得到了专业的治疗,生活起居也有了专人照顾。这个由白峰惠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起的公益项目,正在为精神障碍家庭驱散阴霾,撑起希望的晴空。

五社联动:织密守护之网

2023年元旦,惠风社工和网格员推开项大姐家的大门,刺鼻的异味扑面而来,院子里堆满了垃圾,她母亲腿上的疮疤触目惊心……更令人担忧的是项大姐的精神状态——因长期用药不规律,她已连续多日无法入睡。

面对项大姐家的紧急情况,“家有晴天”项目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社工们立刻整理情况报告,联动街道慈善办事处、残疾人之家和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安排项大姐就医。同时,社工协助志愿者团队上门帮助清理环境,为项大姐母亲伤口换药,并提供一些辅助康复耗材。

经过多年实践,“家有晴天”已形成了“五社联动”工作模式——整合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为精神障碍家庭构建全方位支持网络。

全周期帮扶:延伸希望之路

“家有晴天”项目更注重构建长效支持机制。项大姐出院后,项目组继续跟进她的康复情况:按需提出申请,增加医生随访频次;持续发动邻里提供日常照应;多方联系区社会福利院等合适的全天托养机构。

这种“全周期帮扶”理念也在周大哥一家得到了充分体现。53岁的周大哥智力发育缺陷,76岁的母亲赵阿姨是主要照料者。家庭矛盾使这个家庭雪上加霜。项目组介入后,通过一系列举措重塑家庭功能:召开家庭会议,用“共识卡片”技术化解亲子关系的认知分歧;设计阶梯式自理训练,帮助周大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建立“喘息服务”网络,“邻里帮一帮”让赵阿姨获得短暂休息;协调安置房产权分配,在公益律师的指导下,村干部共同见证,签订《家庭财产处置协议》保障各方权益;最终促成全家共同决策,为周大哥预选合适的托养机构。

七年坚守:点亮生命之光

“家有晴天”项目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打破社会的误解与歧视壁垒。

在帮助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小俞的过程中,社工刻意避免使用标签化语言,突出小俞“色彩辨识能手”的特长。在“阳光之家”,小俞的作品被陈列在展厅中央,传递“价值肯定而非怜悯”的理念,这种“去标签化”努力逐渐改变着社区氛围。

渐渐地,小俞改变了消极状态,现在每天风雨无阻地参加“阳光之家”的社会适应训练,积极参与手工劳动,每月增收接近千元。

从2018年启动至今,“家有晴天”项目累计建立128份个性化服务档案、39人次入院治疗和机构托管、32户家居环境改造、17名患者认知行为显著改善……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重获新生的生命和家庭。(记者 戴金栋 吴雨婷 通讯员 吴秀琴 周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