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课堂 王英 供图
为帮助“海娃”家庭、“卡嫂”和残障人士等群体就业增收,2023年8月,郭巨街道东港社区“烽火·E家人”共富工坊成立。
坊员人数从0到106人、爱心企业从0到9家、坊员日收入从30元到80元……共富工坊、企业、坊员共同组建了温暖“大家庭”。可以说,工坊成立之初定下的目标,都已实现了。
但是,郭巨街道东港社区党委书记王英觉得还不够。她翻开手上厚厚的笔记本,密密麻麻的记录中,字眼出现最多的便是“技能培训”与“心理赋能”。
无论是保持共富工坊的可持续发展活力,还是逐步提高坊员的做工收入,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技能水平这个关键因素上,坊员的技能越丰富、水平越高,可选择的做工空间也就越大。为了提高坊员的技能水平,她们每月都会在工坊内开展技能比赛和共富课堂。
同时,为了兼顾坊员们的身心状况,社区还会不定时开展“大课间”活动,组织大家共玩单脚跳、萝卜蹲等小游戏来活动筋骨,保持积极心态和愉悦心情。
然而,想要真正深入地疗愈心灵,并不是只靠一些小活动就能达到的,还应该有专业力量的加持。而真正让王英下定开展共富工坊“心理赋能”的决定,是在这件事之后。
“这个家太压抑了,明明都是家人,却相处得跟陌生人一样。”当坊员宋洁(化名)满脸愁容找到社区求助,那一刻,压抑的情绪仿佛找到了宣泄口。
原来,因教育孩子的理念不一样,宋洁与儿媳的矛盾在一次又一次的争吵中彻底激化。连续半个月,同一屋檐下的婆媳连眼神都没再交汇过,儿媳甚至带着孩子回了老家。
“一般的家庭矛盾和琐事,在坊员相互倾诉间,负面情绪都能化解。”王英深知,她们的开口求助,是经过了重重心理建设的。
对此,王英和社工们特地邀请专业心理老师介入调解、个案分析,分别劝解开导婆媳。搬开心中的大石头后,婆媳两人的关系一日日缓和。
家庭矛盾、邻里纷争,本就是社区的工作职责之一,此次事件也让大家意识到,何不以共富工坊为载体,展开“心理赋能”。
工坊计划持续引入专业力量,开设团队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心理赋能”项目,同时引导更多“海娃”的心理教师资源与共富工坊共享。
既然“海娃”的资源可以与工坊共享,工坊的资源自然也能共享出去,这引发了王英和社工们的更深思考:“共富工坊其实是个泛化概念。”
诚然,共富工坊不局限于一群人,更是一座架设在城乡之间的连心桥。这座桥,一端牵着群众增收的期盼,一端系着乡村振兴的愿景。
“你可能还没有听说过我们郭巨也有‘乌牛早’吧?”王英问道。虽说郭巨辖区山海湖林丰富,盛产优质农产品,可农户们还是犯难:本地市场饱和,难以形成集聚与品牌效应,优质农产品“走出去”困难重重。“不止‘乌牛早’,我们的高山土鸡蛋、海鲜、臭冬瓜等农特产品其实都很好。”
为此,共富工坊推出“山海郭巨”特色品牌,把本地优质农产品、手工制品等进行创意包装和品牌化运营,让越来越多人熟悉、购买郭巨特色产品,走出一条农户集体增收、品牌持续深化的乡村振兴道路。
“要打造经久不衰、可持续发展的共富工坊样板。”这是王英的目标。她明白,共富之路没有终点,每一次阶段性成果都是新征程的起点。共富工坊不仅要成为群众的“致富密码”,更要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让共同富裕的梦想在更多人的携手奋斗中实现。(记者 吴雨婷 戴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