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柴桥街道芦北社区的华峰公寓,看到这座建成逾30年的“高龄”小区,正实现着“逆生长”。
这一转变,源于芦北社区以华峰公寓为试点,通过“党建引领+慈善融入+居民自治”的三驱联动模式,探索出的无物业小区治理新路径。其经验正以万景山路为轴线,向周边4个老旧小区辐射,逐步构建起区域化的“善治共同体”。
“微服务”激发“大能量”
每个工作日上午,社区“邻里e家”活动室爱心量血压等便民服务接续开展。
据了解,2024年,通过这种“订单式”服务模式,社区精准对接需求35项,完成率达97%。
在万景山路沿线的商户联盟里,“爱心接力”的故事正持续上演。卖机电的党员老周坚持7年的“一杯水公益”颇具代表性——夏季为环卫工提供凉茶,冬日供应热水。这份善举已带动周边5家商铺加入,“日行一善”已成为沿线商户联盟的共识。
“微改造”带来“大变化”
华峰公寓的停车难题曾经是社区的一块“心头病”。由于缺乏有效管理,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邻里纠纷不断。
转机出现在2023年底。在社区党委的引导下,华峰网格党支部书记虞国光组织“峰巢”红管家团队,先后召开了12次议事会。团队成员通过逐户走访征求居民意见,最终确定了“居民自筹+智能管理”的停车改造方案。方案一经公布,居民积极响应,迅速筹集了3.7万元改造资金。
“安装智能停车系统只是第一步。”虞国光说,“我们还制定了停车公约,成立了管理小组,确保后续管理跟得上。”如今,华峰公寓不仅解决了停车难题,还用项目结余资金完成了化粪池疏通、窨井盖更换等基础设施维修工程,提升了居民的居住满意度和幸福感。
在“峰巢”红管家的示范带动下,“华峰经验”很快在社区推广开来。目前,芦北社区已培育5支居民自治队伍,发展85名注册义工。“这些自治力量就像社区治理的‘毛细血管’,将慈善服务延伸到每个角落。”芦北社区党委书记刘佳说。
“微治理”创造“大价值”
华峰公寓的蜕变引发了诸多“蝴蝶效应”。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以该小区为圆心,基层“善治圈”正在不断延伸:新万和公寓的居民自发绘制“慈孝文化墙”;滨江公园的“慈善惠民”驿站提供365天不打烊服务;假日学校里的慈善教育蔚然成风。
滨江公园的“慈善惠民”驿站于2024年10月成立,作为居民自治示范点,如今已成为社区标志性的“慈善地标”。这个由小区“红管家”团队成员轮值管理的空间,兼具便民服务与慈善文化传播的双重功能。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柴桥英达培训学校捐赠的图书,桌上常年备有免费茶水与应急药品。
从“邻里e家”的便民服务到华峰公寓的停车管理,从“慈善惠民”驿站的志愿服务到假日学校的慈善教育,芦北社区探索出了可复制、可持续的社区慈善发展路径。这背后,是社区党委搭建平台、培育组织,让居民成为真正的主角;爱心商家、学校等社会力量积极补位,形成慈善工作的合力。
通过激活在地资源、培育自治组织、打造品牌项目,芦北社区的慈善工作不再依赖外部“输血”,而是形成了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据统计,2024年社区共完成慈善救助8人次,总金额8000元,全部来自社会捐赠。(记者 石沁奕 通讯员 吴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