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街道新浦社区是典型的混合型社区。辖区由1个社区、8个行政村、1个经济合作社、150余家企业组成,总人口2.2万余人,其中户籍人口7452人,流动人口1.5万余人,老龄化率达41.05%。
面对辖区内老龄化高、服务资源碎片化等难题,新浦社区探索出“党建+慈善”即“一三五组团式”服务新模式,形成以一条慈善街区、三大慈善阵地、五大组团服务为一体的慈善新格局,打造出慈善与治理深度融合的“新浦样本”。
一条慈善街区点亮社区温度
以霞浦中路为轴线,这条街区上有53家“爱心商家”。这些悬挂爱心标识的商铺构建起新浦社区的慈善线路。
杨树是爱心商家之一,同时也是“益剪联盟”的一员。他经营的理发店多年来坚持为社区老人提供优惠理发服务,对80岁以上高龄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免费上门服务。然而,随着需求增多,杨树深感“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于是,他开始开放公益理发培训,号召更多志愿者加入。
62岁的张天珍是杨树的徒弟之一。这对“师徒”配合默契。杨树从握推剪手法到与老人沟通技巧逐一指导,张天珍则根据社区长者的需求反馈优化服务。几个月后,张天珍不仅技术娴熟,也带动其他人加入“益剪联盟”,定期为独居、高龄老人提供剪发服务。
“这条街区上像我一样的爱心商家还有很多。”杨树说。
三大慈善阵地串起民生幸福链
5元就能吃上三菜一汤的食堂、缝补了十余年的“爱心缝补队”、刻满善行义举的文化长廊……新浦社区通过“爱心食堂”“爱心菜场”“爱心公园”等慈善阵地,串起民生幸福链。
“荤素搭配还送水果,比自家做的还贴心!”83岁的李奶奶端着热乎的餐盘感慨道。爱心菜场为老年人及区域居民提供新鲜实惠的平价菜。
在菜场内还有一支爱心缝补队。在每天的固定时间,72岁的郑素君戴着老花镜,在缝纫机前飞针走线。她和14名退休姐妹在这里免费帮人修补衣物,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新浦社区的爱心公园,如今已成为“可触摸的慈善博物馆”。文化长廊里,张忠范、张兆庆等本地爱心人士的捐赠故事被一一讲述;休闲广场上,常有慈善捐赠、慈善宣传等公益活动开展。
五大组团服务精准对接需求
“阿公,这级台阶暗处藏险,咱得给它添道‘平安符’。”志愿者小李正蹲在陈阿公家的台阶旁,贴上了一道反光条。小李告诉记者,老人为了省电,晚上灯光开的比较弱,房间昏暗,很容易摔倒。
针对这一情况,居家养老服务队的志愿者逐户排查,定制“荧光守护”方案——在台阶边缘镶嵌夜光防滑条。社区从小细节入手,切实保障老人的夜间安全。
在新浦社区,居家养老、消防应急、医疗帮扶、儿童守护、文化润心五大项目形成服务矩阵,每月定期走访各村社,目前已累计服务超40万人次。五大组团互联互补,以“服务接龙”织密民生保障网,让社区治理既有速度更有温度。(记者 陈诗怡 通讯员 吴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