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2060029553023/2025-211233
组配分类 部门工作 发布机构 市生态环境局北仑分局
成文日期 2025-04-1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其他-
索引号 113302060029553023/2025-211233
组配分类 部门工作
发布机构 市生态环境局北仑分局
成文日期 2025-04-1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其他-
北仑分局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情况和2025年工作思路汇报

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北仑分局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市区委全会精神,坚决扛起“大区真正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主动融入“六促六优”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双争双提创双优”攻坚行动,“6113”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各项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交出一份厚重提气的生态答卷。

一、2024年主要工作成效

北仑区九夺大禹鼎、夺鼎数量全市第一,全市唯一连续三年蝉联“大禹鼎金鼎”,连续第七年获得美丽浙江考核优秀。作为全国首批县市区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并赴现场参加COP16(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接受生态环境部领导现场颁奖。宁波经开区在新污染物治理和环境健康友好创新省级“双试点”基础上,作为全省两个之一、全市唯一成功纳入2024年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深入推进大榭石化园区清洁生产审核,顺利通过全国首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评估。全面推动地表水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作为全国唯一县市区入选监测总站第一批地表水智能分析实验室测试单位全国试点。此外全国美丽海湾通过现场核查,“绿满港城”应用场景荣获全市数字化应用场景一等奖,多级防控体系应用场景完成项目招投标,减污降碳工作列入市委改革办专题临展,评选发布十大“两山”典型案例,聘任首批生态环境观察员。北仑分局荣获2023年度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执法队荣获2023年度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活动表现突出集体并作为全市唯一县市区再次候选。

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是着力在铁腕治污上攻坚闯关。338个年度重点治气项目完成率达100%,宁波钢铁成为全省首家完成钢铁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全面推进大气绩效提级行动,累计上报A/B级企业38家,A级企业数量6家,全省最多。投运全市首个活性炭集中再生中心,扎实开展活性炭全流程监管服务体系,400家企业纳入活性炭再生平台,250家企业完成“炭小宝”平台签约服务。全省率先实施中心城区国四柴油货车限行,截至10月底累计淘汰国四营运柴油货车5287辆,淘汰数量位居全市第一,补助金额超1.4亿元。建立健全污染天气日报周报月报工作机制,全方位全地域全时段开展污染天气管控,全市率先划定禁止露天烧烤区域。扎实推进三大水系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返黑返劣水体举一反三排查行动,高标准落实长江经济带问题整改,全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长江经济带问题点位基本实现“消劣”目标。全市首个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利用项目建成投运,获得5000万元超长期国债资金支持,总投资超1.2亿元的北仑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中心开工建设,危险废物处置能力继续保持省市领先。

二是着力在绿色发展上持续深化。10部门联合印发《北仑区(开发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方案》,全力打造临港工业型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样板。推进“两重”“两新”工作,排摸宁钢CCUS等重大项目6个,总投资额近7.8亿元,推动华泰盛富提质增效等7个项目申报超长期国债,指导宁钢、东北石油销售分公司获得2024年度中央资金2323万元。推进排污权政府收储,无偿收储化学需氧量等涉水指标460余吨,氮氧化物等涉气指标5300余吨,减少企业排污权收费近1400万元。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7个服务事项纳入全区增值化改革事项服务清单,完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动态更新,划定17个管控单元,服务保障10个重大项目完成审批,总投资额达20亿元,5个重点项目“三线一单”空间项目约束破解。加强正面清单企业培育,新增培育正面清单企业36家,预计年底前正面清单企业数量达到100家,全面落实正面清单企业远程帮扶,远程帮扶达800家次以上。持续深化“绿岛”集成改革,绿岛市级标准通过立项评审,新增培育11个绿岛园区,预计覆盖企业300家,投入“两山”基金150万元,实现39个“绿岛”园区环保管家全覆盖。

三是着力在改革创新上续写新篇。作为全国首批县市区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宁波经开区作为全省两个之一、全市唯一,成功纳入2024年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大榭石化园区顺利通过全国首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评估。全面推动地表水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北仑分局全国唯一县市区入选监测总站第一批地表水智能分析实验室测试单位全国试点。“绿满港城”应用场景荣获全市数字化应用场景一等奖,减污降碳工作列入市委改革办专题临展。

四是着力在督察整改上高标推进。扎实做好中督“后半篇文章”,编制完成《北仑区贯彻落实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整改方案》,已通过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推进中督交办信访问题整改,交办我区的35.5件信访件已完成整改32.5件,整改完成率91.5%,新路岙水库餐饮经营和横山村废品经营点信访反弹问题召开现场协调会压茬推进。实质性推动算山电镀园区整体搬迁,落实表面处理中心二期地块,启动园区整体方案设计和政策性搬迁方案,力争在2026年底建成投运。

五是着力在执法监测上示范引领。扎实开展执法练兵工作,累计出具决定书65个,处罚金额843万元,数量、金额均位居全市首位。全面推进非现场监管,落实“一证式”执法监管,试点用电监控运维体系,常态化开展无人机、无人船等装备使用,执法大练兵各项指标得分位列全市首位,1个案例入选省级典型案例。全面提升监测能力现代化水平。全省首个自动化“智慧运维”水站建成投用,LIMS信息管理系统通过项目初验,AI实验室稳定运行,出具监测数据3200余个,相关案例申报部省监测创新案例。

三、2025年工作思路

总体目标:锚定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这一总体目标,深化临港经济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山”实践创新工作路径,把全面深化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入谋划八项牵引性改革,着力实施“八改八提”专项行动,统筹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环境健康管理、非现场监管、环境智慧监测等国家试点,推动生态环境提质、治理能力提升、绿色发展提速、美丽北仑提效,力争美丽浙江、省治水大禹鼎、无废城市省级三大奖创优,在奋力推进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中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港城示范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以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改革为抓手,促进绿色新质生产力再提升。全方位探索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谋划钢铁、化工行业碳排放确权及碳交易纳入。全领域推动临港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打造梅山、穿山五星级绿色港区,推进穿山港区“风、光、储、氢”多能源融合国家试点项目、全省首个钢铁行业CCUS项目等多个减污降碳标杆项目。

(二)以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改革为抓手,促进生态环境普惠度再提升。以环境健康管理国家试点为新契机,全面提升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建立环境健康区域风险地图,上线环境健康智慧管理平台,精准识别环境健康风险敏感人群。开展石化行业环境健康环境影响评估试点,编制行业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构建重点行业健康友好绿色指标体系。

(三)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改革为抓手,促进生态系统稳定性再提升。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为新起点,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定期发布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开展生物多样性友好企业评估,构建重点行业、企业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加强特有濒危物种保护,加强镇海棘螈保护区建设,建成镇海棘螈馆,打造市级以上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等。

(四)以国家非现场监管试点改革为抓手,促进监管体系数智化再提升。持续创新非现场监管模式,深化预防式执法监管服务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数智监测水平,打造区县级一流执法监测队伍。加强正面清单培育和动态管理,严格落实正面清单企业检查审批制度,强化正面清单与中、轻度污染天气应对衔接,逐步推动绿色发展企业正面清单全覆盖。

(五)以环保“绿岛”集成改革为抓手,促进政务服务增值化再提升。深化审批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激发“绿岛”集成改革新动能。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启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环评编制工作,畅通重大项目环评审批绿色通道,服务保障省市重大项目落地。更大范围推行“打捆环评”等简化优化政策,加强排污许可证“证后管理”,建立完善环评审批、排污许可、辐射安全许可管理机制。

(六)以多级防控体系建设试点改革为抓手,促进环境安全保障力再提升。制定化工、电镀园区“一河一策一图”,完成大榭化工园区、表面处理中心多级防控体系建设,完成青峙化工园区公共雨排口智能化提升改造,推进化工园区公共应急事故水池建设,建成多级防控体系应用场景,整体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防控能力。推动信访满意度、立案率、信访数量、重复信访的“两升两降”。

(七)以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体系改革为抓手,促进生态环境满意度再提升。持续深化绿满港城“1+X+N”生态文明宣教体系,做深馆馆联动、馆企互动,扩大环保设施全品类向公众开放水平,宁波生态文明教育馆申报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和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场馆,增强龙头示范效应。建强环境志愿者队伍,发挥生态环境观察员、环保产业协会、“两山”基金会等社会团体力量,形成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品牌。

(八)以清廉单元体制改革为抓手,促进环保铁军战斗力再提升。坚持“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建立健全“三大体系”,培优建强“三支队伍”。完善监督管理体系,持续深化“勤廉环保·绿满港城”党建品牌,细化清廉单元建设颗粒度,实施“清廉工程”,加强干部队伍廉政建设,推进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专项整治,规范环保管家队伍,积极发挥廉政监督员作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队伍形象。健全考核激励体系,系统实施“青锐”“英才”“余晖”干部培养计划,全过程开展“立功竞赛”,试行“职务职称竞聘”“高校联合培育”等机制,加强干部职工横向、纵向交流,多举措激发“老中青”干部活力。强化关心关爱体系,及时关注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常态化推进“导师传帮带”,高效落实谈心谈话,主动与纪检监察等部门建立协调会商机制,全面落实尽职免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