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区紧盯投资目标、狠抓项目推进、聚焦要素保障全力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质提速。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引领下,北仑区1-10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2%,增速全市排名第1,获2024年省发展改革委三季度全省投资“赛马”激励。
一、紧盯目标,激发投资新动力
(一)坚持目标管控抓投资
用好有效投资结构性指标考核监测运行体系,充分发挥投资目标“锚定效应”,制定“远中近”期目标,最大限度激发全区投资潜力。年初充分研判重大项目投资支撑力度,制订全区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街道(功能片区)的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季度结合投资运行情况,动态优化阶段性投资增速目标;月度根据实际任务下达情况,对重点单位进行投资任务细化,月初跟踪各单位完成情况,确保投资数据落到实处。
(二)坚持部门推进协作促投资
强化部门统筹,分区块、分行业细化任务指标,最大限度发挥12个街道(功能片区)、9个行业部门、6大国企平台工作优势,行程部门工作合力;强化业务数字赋能,利用“北仑区固定资产投资在线管理平台”做到“周检测、月评价、季对标”,增强投资放量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三)坚持项目精细管理稳投资
力争攻坚续建项目挖潜,聚焦北电一期改造、LNG三期、528等244个亿元以上重大在建项目进行投资优化;对甬江软件园、吉利新能源汽车总部等新开工重点项目加强统计入库指导,围绕项目招引、项目前期项目落地等环节对照项目技改备案、土地“已供未开”等清单,贯通推进流程,助力项目转化,做实投资储备。今年以来,累计10个项目列入本年度省“千项万亿”工程计划,省“千项万亿”工程新建项目开工率100%,投资完成率174%,投资完成率位居全市第二。
二、项目为王,提升服务高效能
重大项目开工快
聚焦企业需求,统筹发改、经信、资规等涉企项目职能部门,设立“一站式”审批企业服务中心,构建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通过项目前期会商会审,为企业制定“一企一策”审批方案,开展“模拟审批”,着重推演排摸审批中可能出现的“卡壳”问题,形成问题清单,商讨并预留相关解决措施。压缩审批时间、项目“拿地即开工”。该模式实施以来,审批效率进一步提升约20%,实现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尽快建成达产。
项目谋划储备多
以重大性、导向性、实效性为导向,着眼于自贸片区、甬江科创区、沿海永丰等产业和城市板块,2025年北仑区(开发区)重点工程项目计划重点安排了一批公路、铁路、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精细化工、新型功能材料、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等重大产业项目。
(三)政务服务体系优
提供全领域辅导咨询和全流程代办。针对企业投资项目审批过程中涉及多部门、多层级、多政策的难题,统筹34位专业人员,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在企服中心常态化提供政策解答咨询、办理服务,并对办理结果实时跟踪督促解决。动态梳理服务事项,形成涉企服务事项清单,绘制操作指南、办事流程图供企业参考。目前梳理增值化改革事项共35项。针对涉及水电气网事项,统筹供水、供电、供气、网络等各有关部门骨干力量,组建81人服务团队,在收到企业申报信息的第一时间提供上门服务。
三、聚焦要素,强化保障新举措
(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抢抓“两重”、“两新”政策红利机遇,全力向上争取,加大重点项目资金支持。“两重”领域获超长期特别国债4.74亿元;“两新”领域获超长期特别国债约1.35亿元,全市前列。截至目前,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超长期国债等各类国家政策性资金居全市前列,资金规模居历年之最,项目覆盖城乡电网、生态环保、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众多领域。截至目前,已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反馈下达资金排名全市第一;已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发行金额全市第二。
(二)增强用能保障力度
突出园区和产业、港口和区域联动,加快环洋新材料、大榭石化五期、宁钢原料场绿色智能改造项目封闭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实施40项节能技改项目。加大新能源开发利用及外购绿电绿证降碳,探索区域碳评和项目碳排放准入机制,加大节能技改力度、腾出用能空间合计24.8万吨标煤,达到历史之最、全市最多,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用能“应保尽保”。
(三)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截至10月,基础设施投资完成同比增长61%,全市排名第二。大力推进电网改造工程,其中部分子项目已开工。通过加强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