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3年度北仑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
发布时间:2025-02-13 16:24:43 来源:宁波市北仑区国有资产管理中心 阅读次数:

一、2023年度北仑区企业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截止2023年底,全区国有企业共计390户,其中全资国有企业182家、控股国有企业41家、参股企业167家;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2802.9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69.27亿元。

二、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举措及成效

(一)聚焦国有企业整合重组,改革先行提高能效

一是精简重构业务板块。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区属国有企业进行了重组授牌,将原属于区本级和梅山、大榭、保税片区的15家直属国企,整合重组为六大产业集团和国资运营公司,形成了主业相对清晰、布局相对合理、要素相对集中的国企发展格局。二是压缩调整组织架构。按照集团内横向事业部不超过6个、纵向子公司不超过3级的原则,大幅归并企业主体、压缩内部层级,二级企业数量从160余家缩减至54家,内部层级由原来的6-7级压缩至3级,并在集团内部推行“3+X”的管理架构,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三是分步实施股权划转。点对点制定各产业集团组建方案,按照经营管理权与股权适度分离的原则有序推进股权划转,提前做好工作方案,避免因重大资产变更对外部股东和债权人造成影响。截止2023年底,已完成51家企业股权划转。

(二)聚焦国有资本布局优化,服务大局助力发展

对标全市“加快建设一流企业行动”,明晰各产业集团职能定位,分层分类培育企业主责主业,整合经营性资产,助推企业市场化转型。一是投融资并举增强资金保障。截止2023年底,全区国企保障各类资金超千亿元,融资成本在各县(市)区中处于最低水平。二是优化资本布局服务强区建设。城市开发板块:开展全域国土空间整治试点;新改造提升市政道路多条,区域通达能力进一步增强。民生保障板块:协力推进“七优享”工程,承担全区8868套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建设,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启动区颐养中心基础施工,建成后将新增床位500张。农林水利板块:新路岙—城湾水库联调工程、王家洋泵站建设加力提速,建成海塘安澜工程4.5公里;推进高塘片、官庄片粮功区提档升级。三是加快产业项目投资进度。截止2023年底,区属国企与省属国企签约落地项目23个。四是加快布局国企基金丛林。统筹做好全区股权投资业务,截止2023年底,区属国企存续期内股权投资基金增至24个。

(三)聚焦体制机制健全完善,促进管理规范提升

截止2023年底,累计制修订30多个管理制度,建立了“五位一体”的国资监管体系。一是统一对口管理体系。建立区领导对口管理产业集团和产业集团对口联系功能片区的工作机制。二是统一审批管理体系。废止原各开发区的国资监管办法,修订出台《北仑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实现了改革前后审批事项的有序衔接和平稳过渡。三是统一人员管理体系。出台人员管理办法,打破企业层级和身份限制,多名干部职工跨集团、跨层级任职。四是统一薪酬管理体系。实施以绩效考核为导向的工资总额决定机制,统一各产业集团工资管理制度和岗位职级调整规则,为跨集团人员流动扫除体制障碍。五是统一考核管理体系。将国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纳入全区综合考核范围,细化考核指标,加大收入、利润等关键性经营指标的考核权重,建立了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管理体系。

(四)聚焦监管机制持续优化,防控风险确保安全

一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组建六大产业集团党委和97个基层党组织,明确了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总体要求。二是健全公司治理体系。一企一策规范董事会授权,指导集团依法设立监事会,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进一步激发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和提升专业能力。三是防范化解潜在风险。完善国有资本重大投资项目统筹决策机制,指导区属国企优化资金平衡方案;探索建立国企债务风险量化评估机制,综合考虑企业债务水平、负债结构、盈利能力、现金保障、资产质量等情况,实现对企业债务风险的精准识别。四是提升数字化监管水平。迭代升级北仑国资大脑监管平台。五是明确绩效考核导向。按照“以考促改”要求,完善综合考核实施办法,突出争先进位创优,激励主动担当作为,强调激励约束并重,形成了特色的考评体系。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一轮国企改革总体部署,聚焦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手段、以人才为支撑,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领域、重点区块集聚,实现区属国企产业布局更加清晰、支撑保障更加有力、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服务区域战略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主要抓好以下四项重点工作:

(一)巩固完善国企整合成果。一是持续推进专业化整合。明晰各产业集团职能定位,加快主责主业培育。二是加快推进股权划转。按照先易后难的方式,继续推进条件成熟企业的股权划转,着力解决条块之间职能交叉、国企之间业务重叠、委托管理权责不明等问题。三是持续完善监管体系。继续制定出台一批管理制度,保持整合提升后国资监管体系的一致性、协同性。

(二)加快国企市场转型步伐。一是加强资源性业务开发。鼓励区属国企发挥政策功能优势,全面参与资源性业务开发,以市场化方式主动链接数据开发、能源环保、物流平台、场站利用等经营资源,不断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和国企市场占有率。二是加强产业性项目合作。用好国企在多个建设平台的开发优势,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加强与中央和省、市属国有企业,优秀民营企业的合作。三是打造专业化基金丛林。发挥政策性基金和各产业集团专项基金集群优势,面向全国遴选合作伙伴,吸引头部机构、产业基金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北仑基金体系的建设,围绕未来赛道、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高端装备、集成电路和数字经济等领域组建专项子基金,按照2-3倍的份额撬动社会资本,建立产融投一体的国资基金平台体系。四是健全市场化发展机制。适应国有企业内生发展需要和政策监管要求,以发展基础较好、市场化程度较高、意愿较为强烈的公司为试点,加快推进一批企业市场化转型。

(三)全力保障重点工作落地。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按照“稳大盘、拓增量”的思路,指导区属国企积极探索间接融资、直接融资、非标融资等多种形式的创新组合,增强资金保障链条。一是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匹配要素资源提供与承受能力,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重点片区开发和城中村改造;确保自贸大厦、自贸总部基地等项目开工,打造庐南历史文化街区;继续做好交通、医疗、卫生、教育、养老、农林、水利等基本公共服务,发挥国资国企担当功能。二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快三大战略产业园建设,支持区属国企积极开拓园区运营业务;出台国有企业参与低效用地整治管理办法,支持国有企业收购存量工业用地、厂房改造更新,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三是加快存量资产盘活。区分不同资产类别,通过提升在用资产收益、推进产权规范交易等方式,盘活闲置楼宇和厂房。

(四)激发调动内在发展潜力。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的全面领导与企业治理体系深度融合,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国资中心对各产业集团中层及以下人员的统筹管理,研究制定干部定期交流和顶岗实习制度,选拔推荐优秀干部到重大艰苦一线练胆量、强本领、挑好担。三是优化绩效考核方式。用好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指挥棒”,调动国企加快市场转型的积极性,改善国有企业投资结构,有效提高国资国企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