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206747397931R/2024-200072
组配分类 部门工作 发布机构 区应急管理局
成文日期 2024-05-1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索引号 11330206747397931R/2024-200072
组配分类 部门工作
发布机构 区应急管理局
成文日期 2024-05-1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北仑区应急管理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北仑区应急管理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决按照工作措施到位、责任落实到位、风险化解到位的要求,全力以赴确保城市运行安全平稳、确保灾害防范处置有力,1-12月,全区共上报各类事故17起,死亡10人。自然灾害方面无人员伤亡。

一、2023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统筹、控风险,推动履职履责应管尽管。

1.优化管理体系。为适应北仑区、开发区党政机构调整合的新形势,今年以来,区安委会调整、优化、完善“1+8”框架体系,重点理顺区域融合后梅山、保税区块安全生产工作机制,明确相关安全生产(消防)基层行政职能转移衔接事宜,以及相关街道和部门对两个区块安管盲区地段领域的具体监管职责。在化工园区相关机构“三定”方案暂时无法出台的情况下,主动横跨一步,建立应急管理局党委、化工产业安全生产管理服务中心党组联席会议制度,与化工产业安管中心一体化运行,得到省、市高度认可。

2.补齐监管盲区。按照“三管三必须”的工作要求,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明确住建部门牵头负责化工建设项目安全监管职责;推动港口事务局统一承担仓储物流业行业管理和安全监管实现职责;在部分领域专委会职责不明确的情况下,安委办靠前承担,主动牵头开展工业企业基建项目安全风险辨识问题处置、钢结构厂房专项整治及出租房(车库)专项整治工作。

3.攻坚重难环节。安委会(安委办)常态化组织开展风险研判会议,以“七张问题清单”为抓手,梳理存在问题及薄弱环节,累计梳理问题线索41个,下发工作提醒单35份,工作督办单7批次;全年纳入省级“七张问题清单”蓄水池问题4个,位居全市第二,纳入市级蓄水池数量居全市前列,工作成绩较往年有大幅提升。

(二)提标准,促监管,点面结合深化行业监管。

1.铁腕推进大排查大整治。区安委会明确11张清单101项重点任务,各专委办细化梳理“8+3+N”重点检查事项、重点检查内容两张清单,安委办与纪委监委、督考办联合开展全方位督导,进一步压实各项工作责任,按期完成17万余家工商在册市场主体的全覆盖排查工作,立案查处3330起、行政(刑事)拘留12人。大排查转段以后,以清单定责、以执法压责,结合闭环复核,倒逼企业责任落实见底见效,累计办理一案双罚案件35起,二十条重点条重点类违法行为354起,行政拘留13人。

2.打好亚运安保攻坚战。聚焦火炬传递路线,连续4次全路段踏勘,全面排摸沿线200米范围内企业、单位、店铺30余家,组织联合督导40余次,并定岗定人开展常态化巡检。位于火炬传递起点附近的重点危化企业(春晓天然气厂),一级响应期间,监管人员全程驻点值守。聚焦重点高危企业,亚运安保期间,安排三组人员持续巡检督导,原则上不允许动火、检维修、试车等特殊高危作业。确有需要的,严格落实“一事一批”程序,全程监护到位。

3.紧抓主责主业对账对表作战。一是强化分级分类监管。全区纳入“省工业在线”平台的工业企业约6000家,其中明确区级监管企业约100-200家,并另将1100家风险较大企业纳入局本级日常巡查检查范围,强化风险管控。对科元公司等“不放心”企业,采取“专班+专家”驻点监管指导服务模式,整治效果明显,风险明显降低。市委组织对中央巡视、省委巡察问题“回头看”时,对此予以高度肯定。二是全力推进小微园区(一厂多租)规范化整治工作。全区范围对18个“一厂多租”不放心点位进行踏勘整治,因地制宜修订“双通双道”底线安全类执法促改程式,在戚家山街道3个点位启动执法促改试点实践。狠抓涉村社产权工业园区安全管理薄弱问题,相关工作被纳入省级“七张问题清单”,工作经验做法被列入市委主题教育优秀整改案例。三是持续化工园区整治提升。化工园区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完成修编印发,封闭化、数字化建设,配套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停车场建设、公共管廊建设等“老大难”问题得到根本性突破和实质性推进,增设第四中队配套园区执法工作,并建立了一支化工专业为主、相关专业为辅的24人园区专业安全监管队伍。其中大榭化工园区经省级复核评估,成功创建较低安全风险等级园区。四是抓好电气焊一件事改革。全力推进“加芯赋码”,通过智慧化手段实现全覆盖、全过程、源头性监管,工作量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五。

(三)挖深度,重实效,打通基层应急最后一公里。各街道按照《北仑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标准化建设提升实施方案》(仑政办〔2023〕18号)要求,实现11个街道安全生产辅助力量配备全覆盖。完成应急救援和应急指挥规范化建设,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应急联动机制:一是系统推动修订完善区级应急预案体系,印发《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指引》;二是11个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全部挂牌成立;三是推动成立部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18支,培育1支社会应急救援队并纳入区级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四是建立值班值守专业化队伍,不断推进并提高值班业务能力和水平。按照森林防灭火工作规范化建设任务,区森防指办组织大碶于7月份启动试点街道森林扑火队伍建设,11月份完成街道层面和试点村嘉溪村“五网一平台”规范化建设任务。

(四)厘机制,强预警,持续提升防台减灾能力。明确预警发布渠道、对象和“叫应”规则。按照黄、橙、红三级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情况,区防指办与有关防指成员单位加强会商研判,下发综合和行业风险提示,第一时间叫应街道、村(社区)基层相关责任人,确保“135”预警叫应机制落地落实。汛期,发布防御提示单17份、工作任务书9份、形势分析报告6份,各类预警和宣传信息7万余条,成功防御梅汛期强降雨和“杜苏芮”“卡努”台风。

二、2024年工作计划安排

2024年,区应急管理局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紧围绕区委中心工作,根据主题教育活动总体安排和区委巡察反馈意见,结合省、市工作要求,持续深化落实“六促六优”专项行动,聚焦“五优”,强化“五力”,勇创应急管理工作新局面,全力当好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守门员”,为我区奋力谱写“双一流双示范”建设崭新篇章提供更加坚实的应急管理保障。

(一)聚焦优体系,强化工作合力

一是持续健全“4353”安全生产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安委办统筹协调作用,紧盯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主线,推动建立领导年度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履职述职工作机制。持续动态梳理明确新行业、新领域安全监管职责,加强同住建、生态等部门等对接,畅通项目全流程联动监管机制,补齐监管最后一块拼图。动态排摸在册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情况,将日常安全监管融入基层治理“141”体系,确保应纳尽纳,实现常见隐患源头预防,早发现早处置。结合“七张问题清单”工作要求,建立定期梳理和研究解决专业领域重大安全生产问题工作机制,汇集管控城市安全运行各领域风险要素,配合做好宁波市生命运行在线平台建设任务。

二是持续健全防汛防台“1833”联合指挥体系。坚持实战标准,健全直达一线、标准规范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的能力,优化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实现区、街道、村上下贯通。突出加强基层责任人能力提升,优化街道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推送叫应机制,常态化开展基层视联网抽查和气象预警信号实战叫应演练,推动防汛防台防线深入扎根街道、村社,确保基层“随时能叫应、随时能战斗”。

三是建立常态督导机制。完善“明责-履责-督责”全链条工作机制,建立常态督导机制,全局处级以上干部联条联块,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方式,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开展安全生产、自然灾害方面工作的暗访暗查,推动各方责任落地落实。

(二)聚焦优队伍,强化干事内力

一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以全面形成“人员统筹、工作联动”工作格局为目标,制定出台局党委、化工产业安管中心党组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统筹度、协同性、联动力,进一步推动发挥大榭中心和青峙、临港、峙北3个工作站前端功能,打造一体化专业应急管理队伍,实现工作效能最大化,切实保障化工园区高质量安全发展。

二是加强全局干部队伍建设。围绕提升思想政治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打造一支政治思想信仰坚定、适应改革发展大局、能力素养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推进落实年轻干部培养“青应行动”总体方案,系统开展“青应铸魂、青应传承、青应攻坚、青应蹲苗、青应出彩”五大提升行动,带出一批提笔能写、张口能讲、平时能干、急时能战,有理想、有本领、有奉献、有担当的“四能四有”年轻干部。

三是加强街道应消管理队伍建设。持续推动基层应急消防管理体系高水平建设,加强应急消防管理所主体能力提升,改变过度依赖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机构现状,规范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机构市场秩序,坚持“政企”分开,推动街道引入国有背景公司提供基层执法辅助服务,明确该公司不得承接辖区内企业相关业务,根据市级统一出台的执法辅助队伍招录、考评、激励、辞退等制度,实现全流程管理。

(三)聚焦优基础,强化护安功力

一是持续推动街道应急消防管理体系高水平建设。根据全市深化乡镇(街道)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工作要求,逐步推动Ⅰ类街道3个(新碶、小港、大碶)、Ⅱ类街道5个(柴桥、霞浦、戚家、春晓、大榭)创建达标。全面厘清应急消防管理所工作职能,进一步聚焦安全生产、消防安全职能,推动将食品安全、环保、特种设备、职业卫生、拆迁等非应急管理职能划转对应部门,实现基层精力集中、力量集中。

二是持续推进化工园区综合整治。以“六促六优”专项行动为牵引,继续推进落实化工园区深化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推动引入国企高标准建设一支半军事化管理队伍,承担园区应急中心专业化值守、封闭卡口通行管理、公共区域巡逻及问题隐患发现流转处置等工作,实现化工园区各产业板块封闭化管理、数字化治理,推动公共管廊、配套专用停车场等公共配套短板加快补齐,确保两大化工园区稳定达到较低安全风险等级。

三是组织开展新一轮安全生产三年行动。一是开展安全素养提升行动,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充分发挥已建成安全宣传体验馆实效,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三类人员及从业人员年度培训总量不少于上一年度人次。二是开展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行动,推动各部门开展至少一轮以上基层一线监管人员的全覆盖业务学习,提升发现隐患、治理隐患的业务能力。在2023年专项治理基础上,实行清单制管理并动态更新整改落实情况,推动逐条销号闭环。加大奖励力度,充分发动从业人员和社会群众举报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三是开展厂中厂等重点领域持续攻坚。全面排查园区内风险点,全面铺开小微园区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省“小微园区(厂中厂)安全管理系统”落地使用,持续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管理水平,巩固电气焊等一件事改革成果,保持电气焊等突出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四是开展高危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行动。全覆盖检查危化企业一线员工“应知应会”检查,持续开展高危细分领域专项检查,推动3家企业完成二级安全标准化创建、3家企业持续深化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筹备年度危化企业一线员工应急处置技能比赛和危化品事故应急演练。

(四)聚焦优服务,强化发展助力

一是加强重点项目服务。进一步聚焦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贸区建设,强化担当服务意识,变“被动等待”为“主动上门”,联合相关部门及化工园区管理机构,建立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矿山建设项目安全准入联审服务机制,在项目引进前期主动介入、会商会审、加强指导,保持与省市的高度密切沟通汇报,争取项目逐一实现安全、合规、顺利落地。

二是坚持执法刚柔并济。梳理明确一批“首违不罚”和“轻微免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事项,在立案和处罚环节严格予以法制把关,对简单轻微违法行为由零容忍转变为以警示教育为主,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容错纠错支持。突出震慑式常态执法,紧盯高风险企业、环节和安全生产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从严从速查处屡改屡犯、屡教不改等严重违规行为,持续提高执法震慑力。

三是建全监管帮扶机制。持续健全分类分级监管体系,突出“刚性、精准、规范”执法,推进分类分级监管执法改革,分级明确检查频次、内容、问题处置流程,将风险性大、专业性强的重点企业确定为本级监管。建立“白名单”企业库,联动市场监管、交通运输、消防救援等相关部门,进行安全生产帮扶式综合体检,促进企业提升主体责任落实,持续消除隐患、防控风险的自觉性、主动性、自主性,实现监管执法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

(五)聚焦优保障,强化应急能力

一是加强应急救援能力保障。打造“部门主导、街道有力”应急保障新格局,着力实现风险隐患“防范在早、化解在小”和灾害事故“救早、救小”。完成新一轮应急预案体系梳理,加强过期预案“一案一催”的工作机制建设,提醒督办相关部门开展修订工作,高效率确保预案更新,满足应对处置新突发事件的需要。根据省市统一部署要求,推进卫星通信、370M窄带无线通信等系统建设,有效发挥应急指挥网络功能。进一步推进街道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和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在交通运输、医疗救护等多领域进行扩面授牌,组织尖锋应急救援队开展技能培训和能力建设分级分类测评,加强对旭日应急救援队的培育和指导,加快应急救援能力提升。

二是加强防汛防台能力保障。推动自然综合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常普常新”,2024年汛期前完成“北仑区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系统”建设。实防汛防台“硬件基础”,统筹督促加快后所海塘等海塘加固工程,加快苔岙水库等水利工程鉴定工作,加快建设穿山泵站等强排泵站。推进村(社区)卫星电话、发电机、排水泵3大件,头盔、电筒、防雨护具、救生衣4小件全覆盖配备。对往年易涝点或重大风险点实行防汛物资和抢险队伍装备的预先投放。

三是加强森林防灭火能力保障。加快森林防灭火“五网一平台”规范化建设,配合完成宁波市林火监测预警系统和扑救指挥系统建设,力争林区重点区域前端视频感知覆盖率达到85%,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06%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