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2060029551266/2024-198340
组配分类 数据分析 发布机构 区统计局
成文日期 2024-03-2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其他
索引号 113302060029551266/2024-198340
组配分类 数据分析
发布机构 区统计局
成文日期 2024-03-2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其他
北仑区近十年产业结构演变研究

产业结构是地区经济水平的集中体现,作为典型的东部港口城市,北仑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依托港口资源,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近十年内,北仑区实现了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变,由二产拉动全局转变为二三产业旗鼓相当、“双轮驱动”支撑经济发展,但在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发展模式较为粗放、产业能级有待提升等问题仍然存在,在“双碳”目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引导下,北仑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北仑产业结构演变历程

(一)经济结构发生转变,呈现全新发展格局

近十年来,北仑区地区生产总值呈稳定增长态势,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3年的1021.16亿元增长为2022年的2630.84亿元,年均增长8.0%。


图1  2013-2022年北仑区各产业基本情况图

如图1所示,北仑区一产占比始终在1%以下,对GDP的影响较小,年均增速为-0.2%;二、三产业均呈稳定增长态势,其中,二产年均增长6.8%;三产年均增长9.8%。2013-2018年,二产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占GDP比重虽呈波动下行,但始终保持在50%以上,三产占比波动上升,二者差距总体呈现缩小趋势;2019年,三次产业结构变更为0.4∶49.6∶50.0,三产增加值首次超过二产,自此,北仑区实现了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变,由二产拉动全局转变为二三产业旗鼓相当,“双轮驱动”支撑经济的高速发展,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格局。

(二)工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作为北仑重要的支撑性行业,近十年,工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一是新动能迅速成长,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十年来,全区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由2013年的18.1%提高到2022年的30.6%,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822.14亿元,年均增长19.2%,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70.3%,占比较2013年提高33.6个百分点;战略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84.46亿元,年均增长12.1%,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4.3%,占比较2013年提高2.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76.05亿元,年均增长12.8%,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40.7%,占比较2013年提高5.9个百分点。二是高耗能产业占比下降,循环经济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如图2所示,从企业数量看,十年间北仑区高耗能企业由138家增长至143家,年均增长0.4%,年均增速远低于规上企业数量(5.1%);从工业产值看,十年间全区高耗能产业产值年均增长5.2%,比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低2.1个百分点,产值占比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由2013年的54.0%降至2022年的45.4%,下降8.6个百分点。


图2 2013-2022年北仑区高耗能产业占比情况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得到改善

批零业持续发展,营利性服务业迅速崛起。背倚世界一流大港,北仑批零、交通等行业发展资源丰厚,早在2013年就形成了以两大行业为主导的服务业结构,两大行业共占GDP总量的21.8%,“双轮驱动”支撑服务业增长。如表1所示,十年间,北仑区积极引导服务业结构调整,批零业快速发展,支撑地位进一步巩固,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13.3%提升至23.2%;营利性服务业迅速崛起,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3.7%提升至9%,成为服务业发展中新的支撑性力量;交通运输业、住餐业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小幅回落,服务业内部结构得到有效改善。

表1 2013和2022年服务业各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比

行业

2013年(%)

2022年(%)

批发和零售业

13.3

23.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8.5

7.4

住宿和餐饮业

0.8

0.6

金融业

4.3

3.5

房地产业

3.1

3.1

营利性服务业(含科学研究)

3.7

9.0

非营利性服务业

3.8

3.4

(四)民营经济提速发展

作为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亮点,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的民营企业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2022年规上工业中,私营企业共629家,企业数量比2013年增长2.1倍,占全部规上企业数量的60.5%,占比较2013年扩大29.8个百分点;规上私营企业实现产值1577.90亿元,比2013年增长10.4倍,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8.8%,比2013年扩大24.1个百分点。部分民营企业经营状况稳健、社会贡献突出,在全国范围内排名靠前,2023年,北仑申洲、海天两家企业入围“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在工业中,如图3所示,批零业、交通运输业和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等行业都对民营经济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拉动作用,2022年,全区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1365.85亿元,占GDP份额达51.9%,较2020年提高3.3个百分点(2020年起核算北仑大区民营经济增加值)。


图3 2020及2022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分行业对比图

二、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典型的东部港口城市,北仑区依托港口资源,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得到了高速发展。从所属阶段来看,2022年北仑区产业结构处于工业化中后期,2022年,全区常住人口人均GDP已突破30万元大关,达到30.4万元。参照国际上公认的现代化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从人均GDP角度看,北仑区目前已达发达国家标准。但从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北仑与实现现代化还存在不小差距,产品附加值较低、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重工业加大环境压力等问题不容忽视。在“百年之未有大变革”下,在“双碳”目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指导下,北仑区产业结构升级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工业研发投入有限,产业能级较低

2022年,全区规上工业R&D经费支出64.87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仅为2.5%,与全省(3.1%)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排名第52位,科技创新水平与经济实力差距悬殊,难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工业行业分布较为传统,2022年,全区十七大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的71.7%,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内在的需求和动力;二是后疫情时代,产品需求萎缩,受终端需求走弱、订单不足等因素影响,工业企业仍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利润总额对比以前年度下降明显,在较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影响研发投入;三是多元化研发投入体系尚未建立,目前,北仑规上工业企业内部R&D经费支出资金来源仍限于企业自筹资金和政府投入,且企业自筹资金占99.6%,政府部门的鼓励资金仅为0.23亿元,扶持力度有限,其他资金来源渠道仍有待开发。由于附加值较高的研发与服务环节投入较少,多数企业所属行业产品附加值仍然偏低。发达国家工业增加值率一般在35%以上,2022年,北仑规上工业增加值率仅为16.7%,不仅远远低于现代化国家,而且处于全省平均线以下,目前北仑仍然存在低层次产业路径依赖。

(二)服务业发展水平有限,现代化进程仍需推进

一是港航服务业发展有待提升。作为宁波舟山港核心港区所在地,北仑区始终坚持开展一流强港建设工作。目前宁波舟山港港航服务体系基本完整,是地区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根据《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3)》,宁波舟山港排名全球第九,在该评价体系中,航运服务权重达到50%,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对于现代化港口建设至关重要。但目前北仑的港航服务业企业集中在港口装卸、水路运输、货运代理和仓储等传统领域,现代化程度不高,航运金融、保险、交易等中高端航运服务功能尚不成熟。因此,整体来看,北仑港航服务业附加值仍然偏低,业态竞争力不强,与伦敦、上海等先进港口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现代服务业规模有待扩张。目前,批零业作为北仑第一大服务业,虽然已具备一定规模优势,但由于行业技术含量不高,其辐射影响远低于软件信息、科学研究、金融等现代服务业。2013-2021年,北仑现代服务业占比提高3.9个百分点,虽整体上升,但行业发展规模仍然较小,多数行业占GDP比重在1%上下徘徊,且部分行业发展趋势较弱,很难对经济产生足够的拉动作用,服务业结构调整仍有较大空间。

表2 2013及2021年现代服务业各行业占GDP比重对比

现代服务业

2013年占比(%)

2021年占比(%)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0.8

1.4

金融业

4.3

3.5

房地产业

3.1

3.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4

4.7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0.6

0.9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0.3

0.2

教育

1.2

1.0

卫生和社会工作

0.6

0.9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2

0.4

(三)临港重工业为主,粗放型发展模式可持续性不强

临近港口,北仑临港工业区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近十年规上工业中,临港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保持在60%左右,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4  2013-2022年北仑区规上临港工业产值占比汇总图

但临港重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土地、水、能源等重要资源的供给,经过四十年的开发建设,北仑区城市建设用地已余量不多,土地资源十分紧缺。2022年,产值占比约为60%的临港重工业能源消耗量占全区总能耗的93.3%,能源的刚性消费较强,且现有的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布局在短期内难以转变,能源消费难以得到压减。全区综合能源消费量由2013年的1170.75万吨标准煤增至2022年的1306.48万吨标准煤,目前仍然保持增长态势,资源要素制约日益趋紧。此外,北仑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构成情况复杂等问题更加突出,环境承载压力面临严峻挑战,在“双碳”目标的时代大背景下,至2025年,全区主要污染物总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均需完成上级考核要求。因此,临港重工业的进一步扩张一方面受到土地收紧、要素约束等空间和生产资源的限制,另一方面受到环保要求及生态建设政策的制约,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可持续性不强,未来需逐步转变。

(四)产品结构特殊,易受到国际市场影响

临港产业的发展优势决定了北仑的产品结构。2022年,石化、钢铁等行业产值已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近40%、大宗商品原料批发已占全区批发业销售额80%以上,产品结构偏向于大宗商品,导致北仑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敏感性远远超过其他地区。从最新数据来看,2023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发展缓慢,大宗产品价格持续探底,与此相关联的工业与批发两大权重行业承压运行,增长情况均大幅低于市均水平,重点行业支撑不力,导致经济增长情况不及预期,增速在全市、全省排名靠后。当下,地缘政治冲突频繁、全球经济发展变数增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一旦发生贸易摩擦,北仑经济的稳定性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三、破局与展望

总的来看,北仑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虽然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但目前依旧未摆脱“大进大出、以量取胜”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工业、批零等行业在过去为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巨大贡献,但产业能级偏低,增长相对乏力,未来难以在高质量发展中取得领先优势。当前,北仑区正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要确保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对北仑区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经济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政策支持,夯实高端制造业发展基础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鼓励自主创新。在落实上级各项惠企政策的基础上,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方面制定针对性优惠政策,并及时开展相关政策实施绩效评估,确保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加强顶层设计,健全运行机制,加大对技术专利、个人隐私等内容的保护力度,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二是做好企业跟踪,优化企业服务。各部门需做好信息收集,尤其对高增加值率工业企业、高权重规下样本企业、批发业头部企业、骨干服务业企业要加强精准滴灌服务,坚持“一企一策”做好服务。同时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企业联合、收购等企业组织调整,推动领军企业形成创新联合体,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壮大优势产业。

(二)健全港航服务功能,提高服务业现代化程度

一是要保持优势,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努力构建铁公水一体化的多式联运体系,加快在建或规划建设的重点配套设施项目建设进度,改善疏港交通。同时深化港口数字化改革,建设信息化平台,提高港口信息采集和分析能力,构建智慧港口体系。二是要补齐短板,大力发展中高端港航服务业。充分利用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落户优势,提高政策创新水平,推动港航服务业态创新,着力发展港航金融、保险、法律服务等产业,积极引导港航金融产品创新、有针对性地拓展航运保险业务种类、完善海事纠纷解决机制,提高港航服务业发展水平。三是要推动提升,促进现代服务业提档扩容。加强政府引导作用,持续深化国家“两业融合”试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打造示范企业,形成一批模式创新、能够复制推广的典型案例,推动实现服务业提质增效。

(三)发挥规划引导作用,提高企业用能效率

加强企业绿色发展引导,推动园区低碳循环发展。一是针对循环经济开展专题研究。对区内灵峰、大榭、白峰等多个临港工业区的再生资源发展状况开展调研,深入研究上下游企业物质链,推动经济链条之间的物质互动,提高废物综合利用、废水循环使用水平。二是完善节能考核制度。深化“亩均论英雄”考核,针对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跟踪整治,形成规范有序的动态企业监管模式,推动低效产业园区提升改造,促进节能降耗工作深度开展。落实高耗能单位能耗考核目标要求,根据企业目标完成情况,综合运用税务、信贷等手段建立和完善奖惩措施;三是深化技术创新提升用能效率。鼓励企业围绕重点节能减排领域中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推动现有产业绿色转型。推行园区综合能源资源一体化,大力推进产业园区集中供热、污染集中处理等环保工程项目,降低资源供应成本。

(四)完善人才政策,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

将“人才”这一要素纳入全区整体的发展战略中,抢抓甬江科创区建设契机,做好高层次人才及项目引育。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对港航服务业等重点发展方向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与留用机制,做好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保障。在人才培养方面,鼓励优质大型企业集团中设立研发中心,推动高层次人才发挥创新能力,依托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平台,建立企校联合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学科设置,强化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企业输送产业发展过程中紧缺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在人才引进方面,创新高技术人才引荐和激励机制,积极参与国内外人才竞争,根据不同领域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高级人才引进方案,广泛宣传人才政策,不仅要推出优质项目吸引人才,更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在人才留用方面,建立系统完善的人才考核制度,做好人才后勤保障,在购房、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便利。保证竞争环境公平公正,提高技术人才的研发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才政策效用。


注:①本文中2022年GDP数据为快报口径,除此以外数据均为年报口径。

②现代服务业:依据联合国标准行业分类、世贸组织对服务贸易的统计标准,在参考最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的基础上,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分为以下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