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2060029550628/2024-196859
组配分类 部门工作 发布机构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北仑分局
成文日期 2024-02-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土地
索引号 113302060029550628/2024-196859
组配分类 部门工作
发布机构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北仑分局
成文日期 2024-02-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土地
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北仑分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思路

2023年,功能区分局整合后开启全面工作,分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省、市、区委和市局工作部署, 围绕“稳中求进”总基调, 服务创新、改革、开放中心工作,落实三个“一号工程”、“六促六优”任务部署, 推进国土空间深入规划和重整优化, 推进统筹保障高质量发展用地需求,推进优化要素配置助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推进构建自然资源“大保护”、“大安全”格局,为重塑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高能门户发展格局,“双一流双示范”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扎实开展深度规划,全面布局“港产城文”融合发展的高质量国土空间。 以“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和全域的空间功能格局底盘为基础,全面构建规划体系,推进新一轮法定规划覆盖与调整更新,启动深化一批重点片区规划研究设计,推进落实优化空间治理的举措,构建高质量国土空间布局。1.编制各级空间规划,发展格局逐级深化明晰。充分衔接好各专项规划、重大项目、重大交通工程方案,充分协调各类项目的布局、时序和空间冲突,有序推进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顶层设计空间格局,在完成总规成果公示、人大汇报、听证等法定环节及市政府审查后,已上报省级审查。不断推进规划深化工作,按照“港口和临港产业向东、都市服务和高端制造中聚、产业科技创新向西”为总体思路,进一步深化布局“一区四片、两轴联动”空间发展格局,明确了北仑区“一平台三中心”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2+6”产业空间布局;划定了工业集聚区控制线、港界范围控制线,为下层级规划、设计传导落实总规设计要求、落实管控要素、落位布局奠定了基础。2.谋划重大功能区块,发展战略有序部署实施。推进规划战略高质量、有秩序的落地实施,针对全区确立的1244功能片区体系,重点谋划“1”条港城分界线、大榭和梅山2个片区及全区重点产业版块、重点城市更新片区的发展布局,港城分界线沿线城市规划研究初步方案已完成,布局碳汇林带;梅山岛和大榭岛的功能定位和用地布局初步明确,重点研究梳理了梅山岛的七星涂、高教园区、梅东等区块,大榭岛的榭西、榭南、穿鼻岛等区块;推进新规划产业集聚区控规覆盖、旧工业园区改造提升研究、重点产业区块城市设计,主要推进了灵峰总部产业集聚区、甬江科创区研发总部集聚区及周边区块、临港经济示范区、大榭化工园区榭西工业区、霞浦国际物流园区、集成电路产业平台等园区规划谋划工作;持续做好城市更新片区规划引领,开展了进港路沿线、太河路沿线、庐南区块等城市更新区块规划谋划工作。围绕强港战略,重点做好“两场一仓一中心”规划支撑、疏港交通体系规划研究、北仑港口岸线和后方利用规划布局专项研究,开展了华峙等7个综合性物流基地方案研究;按照客货分离、高效集散”基本完成东部港群疏港交通体系规划研究。全年共推进10项区块研究设计、13项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与调整更新。3.推进空间整治实施,布局形象加快重塑重立。开展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加快优化布局,重塑形象,加快战略布局各归其位。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滨海示范片5个实施单元空间要素保障、片区拆迁、工程项目、农用地整治项目等有序推进中,累计已投资83.9亿元,沿海永丰示范样板区块,将形成服务周边港区和产业园区的居住组团。落实全区“九类空间的整治行动”,重点牵头、参与开展旧工业园区整治、村三产用地开发提效、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整治等。

(二)聚力保障发展需求,推进全区战略项目、优质产业和民生项目落地。在发展形势紧迫、发展任务艰巨的情况下,困难和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坚持将保障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应对做好战略项目、优质产业和民生项目落地保障。今年,已获批重点产业片区、重点项目、城市更新片区的农转用1100余亩;供应土地85宗5353亩,其中出让土地27宗2244亩,出让30.36亿元,包括经营性用地6宗305亩,工业用地16宗1350亩,协议出让5宗589亩;划拨供应土地58宗3109亩;完成建设项目规划审批461件,完成建设项目使用林地项目审批21个。 1.抓重点领域保障。纳入全区“项目库”、“资源库”、“六促六优”专项行动,十项重大工程的项目,区级专题会议协调推进的项目、地块,以及区内重大战略项目全力保障。甬舟铁路北仑段、六号线一期北仑段主线用地获国务院批复,杭甬复线三期、北仑铁路支线先行用地获批,主线用地报批全力推进,省百大攻坚项目界牌碶用地获省政府批准,滨江核心区、沿海永丰地块、灵峰产业园等重点区块土地农转用报批已全部上报;促进了万华、申洲、挪客、拓普、环洋新材料等一批优质产业项目及高端化“两场”项目落地;推进了凤凰山公园项目、北仑自贸大厦、镇海中学甬江校区、文化活动中心、养老公益设施、村级文化礼堂等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全年完成各类民生基础设施项目供地2130亩。2.抓重点环节谋划。强化靠前协同、深度融合,重点加强控规与报批联动,加强做地与出让衔接,加强建设方案与规划条件融合,加强开发片区与周边配套协同。及时完成了“246”灵峰产业片区、峙南片区、沿海永丰、滨江核心区等重点片区控规批复和成片开发方案批复;三次赴市外开展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调剂工作。3.抓保障空间拓展。建立可用土地资源“一张图”,全区工业、仓储、港口、商服、住宅等经营性用地空间分布一图概览,助力招商项目与土地资源精准匹配、高效落地。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772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2528亩,预计可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2413亩。完成梅山水道和峙南区块约665公顷历史围填海处置方案整体备案上报并通过部批复。谋划梅山成片海域19宗3782亩一次性收储事宜。探索立体布局港口“两场”、复合利用地下洞库、开挖产业地块地下空间、“零增地”挖潜企业空间等,拓展保障空间、保障途径。 4.抓保障服务增效。制定土地农转用报批“路线图”、制定重点项目任务督查清单,重点项目实行专班化运作。持续落实“提前介入、方案预审”“容缺受理”“分阶段验收”、“桩基先行”,等特色审批方式,努力打通从“选址-用地-方案-建设-验收”全流程服务。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 ”,落实走访企业、主动邀约、现场办公等服务举措。          

(三)持续压实工作举措,促建自然资源“大保护”、“大安全”管治体系。立足区内“四分山水两分田园”的生态资源格局,着力巩固完善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体系,巩固自然资源风险防控和安全管控体系,构建“大保护”、“大安全”格局。1.完善机制压实共同责任。出台《北仑区关于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执法共同责任制的意见》,《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的意见》,明确了违法用地及相关工程禁止办理工商注册、接水接电及政府平台招投标手续等内容,推动压实街道、村集体、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耕地保护责任,及审批部门的共同监管责任。推进“田长制”、“林长制”实施,推进“人防﹢智防”巡查检查监测,林长制不断落地见效,完成各级林长巡林225次,实行部门合作巡林制度。2.强化“长牙齿”硬举措。推进各项专项整治整改工作,按照“一图两用”模式,提前介入开展变更调查发现违法用地地块整改。完成2023年自然资源上海督察局、海洋督察东海局下沉督察工作。推进区“四地一海”的专项整治行动。着手开展“两非”问题重大典型违法用地专项整治。3.加强资源保护治理。持续推进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建设、垦造耕地、建设用地复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已完成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面积约6000亩,今年推进实施的3个片区6174亩整治年底可完成验收。推动北仑区国有林场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建设,推进现代化国有林场创建工作。做好自然资源保护地优化整合工作。完成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年度任务,完成互花米草综合防治4387亩。完成2万多公顷蓝碳生态系统基础调查,完成七星涂生态修复,梅山湾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被列为2023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4.加强自然风险防范。加强安全风险防范体系构建,推进打造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火、农田监管为一体的综合监管指挥系统。完成核销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3处。加强建设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开展森林防火灭火规范化建设加强海洋精细化预报和海洋防灾减灾体系构建,创建省级海洋防灾减灾示范区1个。加强市政管线、涉危化管线项目规划论证和审批,基本完成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工作。

(四)探索加大用地创新,助力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增能提效。加大低效空间改造力度,助力城市更新、产业升级和企业提效,土地要素配置改革纳入区十大“标志性改革项目”。一是推进产业用地管理创新。完善“7+x”标准地出让,落实项目招引、达产承诺的对赌机制,健全“双合同”管理完善全生命周期监管,今年已完成“7+x”标准地出让16宗1350亩。引导产业项目用地开挖地下室,重点产业园区75%的停车位在地下解。加强土地开发利用全生命周期监管,推动加强拿地主体的开发职责和城市建设职责的履约落实。二是推进新领域用地先行试点。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充分开展了村庄规划、产权梳理、需求意愿摸排、收益分配调研、项目储备等前期工作,推进政策出台,已形成全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初步确定先行开展地块试点的村。探索开展非建设用地地下空间确权试点,赴部汇报沟通、部委实地调研,2023年6月自然资源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明确“探索在不改变地表原有地类和使用现状的前提下,设立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开发建设”,会同推动市政府出台具体管理办法。三是试行三产用地改造新模式。探索村三产用地二次开发路径,创新“国企合作开发、村集体以房换地、统一经营管理”模式,制定临港工业园区(4个村)、霞浦物流园区(14个村)村发展留用地二次开发整治方案,并推进整治施行。四是引导低效工业园区整治提升。开展三大工业园区整治提升,针对早期容积率较低的临港工业园区,重点开展提容增效;结合“两场一仓一中”规划布局,对霞浦物流园区的仓储物流用地实施腾挪置换,推动产业转型;对大榭化工园区的榭西非化工企业开展整治,有序退出。坚持边行边试,积极探索,陆续总结推出低效工业园区改造提升的办法、举措。

(五)优化提升基础业务,夯实自然资源治理和服务基石。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全面推进自然资源治理系统提升,提高自然资源管理履职能力。一是加强资源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开展好国土变更调查、日常变更调查、全域调查监测、自然资源监测等工作。加强调查、监测、管理协同治理,出台北仑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管理业务协同机制文件,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耕地保护、林业、规划、执法、土地整治等管理业务部门的协同机制。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全类型、全域化、规范化工作,林场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已全面完成权籍调查,将推进发证;水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集体土地所有权更新汇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汇交等工作力推中。开展森林、草地、湿地调查监测工作。开展无居民海岛调查。二是推进“数字化”管地建设。持续夯实自然资源数据家底,建立业务内网数据调用共享机制,制作国土空间规划选址文保“一张图”。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和全周期监管系统已列入2023年全区数字政府改革项目,进入主体开发阶段,先行重点推进“马上找地”、“做地一件事”、“重点项目全程监管”等模块开发;“做地一件事”集成改革数字化场景确定为市级做地储备系统重点区县场景建设内容。三是加强服务增效工作。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服务2.0“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推进不动产电子证书等民生领域数字化改革,开展了“交房即交证”、不动产“带押过户”、新建商品房“双预告”登记等试点工作。坚持依法行政,妥善处置涉及民生权益问题等。做好信访积案化解、行政复议与诉讼工作。

二、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担当使命,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全会精神,围绕“双一流双示范”建设,继续对标创新、改革、开放三条赛道,聚焦“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的工作定位,推进自然资源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自然资源治理能力和服务保障效能。

(一)坚持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优化布局落实发展战略。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现代化建设,以“空间规划定格局,全域整治优布局”的系统理念,加快国土空间规划蓝图传导实施,加快国土空间重整优化,推动优化城乡空间格局和功能布局,打造港产城文融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深化细化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做实做强各层级规划,总体规划成果确保依法及时报批,乡镇级总体规划研究和编制及时有力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与调整更新要全力跟进保障,努力确保各类管控要素精准落地,确保相应布局科学落位。持续做好全区重大区块、重大平台、重要节点区域、重要线型空间的谋划工作,深化定位,明晰路径,谋深谋实项目安排。持续推进国土空间重整优化,坚持全域全要素综合治理理念,坚持存量整治理念,抓好滨海示范片的主战场,落实全区“九类空间的整治行动”部署,通过政策集成和实体化运行推进低效用地、低效园区、低效空间的综合整治提升,重点推进港经济示范区、大榭化工园区榭西工业区、霞浦国际物流园区三大工业园区,通途路沿线、“两场一仓”等整治,推进港城界面、城乡风貌改造提升。

(二)坚持提升要素保障能力,服务项目强化发展支撑。坚持把保障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强化用地、用海、用林要素保障,做好国家、省、市重点基础设施、重大功能平台、重大产业项目、城市建设空间、民生项目需求等保障。  产业业项目方面,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主导的产业集聚区、现代物流园区块、甬江科创区创新空间发展规划,重点做好246灵峰产业园、协和片区、梅山围填海区块、霞浦物流园区及郭巨峙南峙北区块等优质产业项目用地保障。城市建设方面,围绕甬江科创区北仑片、凤凰城、梅山湾核心区以及庐南、向家等城市更新板块做好保障,努力构建更为高效精准的要素保障体系。坚持更高水平保障,更优服务保障,更大空间保障,强化土地保障政策与区域发展需求的更高程度契合,创新高效快速审批,推进存量低效用地盘活利用,释放存量空间,提高保障能力。

(三)坚持推进要素配置改革,用地提效增创发展动能。 

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聚焦区域禀赋、产业特色、企业需求推进土地利用改革。推进产业用地配置创新,加大推进自贸区综保片MO规划布局研究和一批重点企业总部项目的先行先试,努力促进“标准地”、对赌机制的达产核验落实。推进地下空间分层利用、三产用地改造、工业仓储用地转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试点案例、试点地块取得成效。推进土地利用创新政策供给。加强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按照宁波市列入部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的工作要求,努力推动形成一批低效用地再开发典型案例。推进历史围填海区域海地一体化出让工作,探索海地联合出让模式。持续推进系统完善促进产业用地要素配置机制,从紧密联动产业发展导向、分类优化供地模式、最大程度评价量化用地需求、优化产业项目遴选、健全部门协同评价和履约监管、健全全生命周期监等方面不断完善,促进在用地供应阶段初步实现产业布局、招商引资、资源配置同谋划。

(四)坚持落实保护优先策略,压实举措统筹发展提质。坚持保护优先战略,完善构建全区耕地保护共同责任体系,完善耕地保护组织领导机构、考核管理及相关配套机制,推进“田长制”实施,着力压实耕地保护各级主体责任,着力强化街道、村集体、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耕地保护责任。以实现“早预防、早发现、早制止、早恢复”为核心要求,强化耕地保护监测监管,扩大“人防”作用,发掘“技防”功能,扩大监管监测覆盖面和“闭环”监管实现率。严格以“长牙齿”的硬举措严控“非粮化”、“非农化”,扎实推进存量永农“非粮化”、“非农化”地块整改。全面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进土地整治、耕地提质增效、国土绿化、“蓝色海湾”整治工程,推进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碳汇林和海洋“蓝碳”工作,推进林长制创新实施和深化管理,守护北仑青山绿水。

(五)坚持提优基础业务建设,协同互促提高治理水平。加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基础工作,深化建立各类调查监测融合、监测监管协同机制,强化调查分析研判功能与成果应用。推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规范化、常态化建设。加强数据化、数字化、信息化应用,提升数字化管理基础,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及全程监管项目建设,开展好场景搭建、系统开发、数据资源标准化、软件应用培训等内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审批流程。继续推进“交地即交证”“竣工即发证”“交房即发证”试点,拓展推行“带押过户”。加强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加大体系构建,提升安全风险防控智治水平。积极落实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各项任务,积极构建共富型自然资源政策体系。深化法治资规建设,提高法治能力,强化诉源访源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