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一个5岁自闭症孩子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1-19 15:46:00 来源:区教育局

北仑区高塘幼儿园有一个特别的班级,7名孩子全都有自闭症倾向。这是北仑区唯一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阳光学校携手高塘幼儿园设立的卫星班。所谓卫星班,是指特殊教育学校附设在普通学校、服务于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班级,是促进特殊教育走向融合教育的一种方式。班主任郑植珠和另外一名老师,都由阳光学校派出。

“我们这7个孩子,年龄主要在5-6岁,他们在一个班级里统一管理,不像普通幼儿园那样分大中小班。”郑植珠老师介绍,孩子们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在课堂上坐不住,会到处乱跑,有的嘴巴会无意识发出一些声音,他们的语言、社交、动作发展和自理能力相对较弱,还会有一些刻板的行为,兴趣也比较单一。

小文(化名,以下孩子皆为化名)是7个孩子中的1个。在他2岁的时候,父母发现他语言发育迟缓,别的孩子会说很多话了,他只会叫爸爸妈妈,也很好动,坐不住,到了超市会乱扔东西,走路就认准一条路不会改。两岁半的时候,被确诊为自闭症。

“我们先带他去一个机构干预了半年,但那个地方只有孩子能进去,父母进不去,我们不太放心,后来我决定辞职带他去一家专门做自闭症康复的机构进行干预。”小文的父亲告诉记者,从孩子确诊的那一天开始,他们一边自学各种知识,一边带孩子做干预性训练,经历了从不知所措到接纳孩子的一切。

“一整年的干预下来,他的情绪比较稳定了,也改掉了部分不良行为。”此时的小文已经4岁,一家人开始给孩子找幼儿园,希望他能够融入集体生活,爸爸自己也重新找了一份工作。

小文在普通幼儿园上了半年,但是老师反映孩子坐不住,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总是一个人待着。

“后来我们了解到阳光学校在高塘幼儿园有一个卫星班,去年9月通过北仑区的特殊儿童入学评估来到这边读书。这里上午有融合课程,下午有康复训练,还会举行很多融合实践活动,孩子们能得到老师更多的指导。晚上回家了,我们自己再对他进行适当的干预。”家长觉得这样的模式挺好的,孩子各方面也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对于未来,小文爸爸打算看孩子的情况,“他能适应怎样的学校,就给他找相应的学校。”

卫星班里的融合教育

郑植珠老师告诉记者,卫星班于2018年开设,招收的是3到6周岁的特殊需要儿童,在提供康复训练的同时,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融入普通的教育教学中,和同龄人交流互动,共同成长。“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是3到6周岁,自闭症的最佳康复年龄也是在8周岁之前,所以学前这个阶段的干预对他们来讲效果比较好,我们希望提供康复及融合教育,逐渐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为他们以后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卫星班有自己的教学安排,同时配有专门的感统区,对孩子们进行感统训练。除了班上老师的日常康复训练外,阳光学校专注自闭症康复方向的老师还会为其提供每周4节课的个训支持。

融合课程中的活动也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上午的时候,7名孩子会根据程度分到大班、中班两个普通班,开展融合学习。两个普通班里,会有小朋友担任“小老师”,一对一或二对一带着卫星班的孩子游戏、活动。3月29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卫星班的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进入普通班时,“小老师”会主动过来拉起他们的手,带他们一起活动,别的小朋友也会热情地上来打招呼。

当天的融合课堂上,三名进入大班的星宝和普通班小朋友一起参与了“表情变变变”、小剧场和个别化游戏。小丽的语言、动作和表情虽然没有普通小朋友那么丰富,但也能融入其中,还参与表演了小羊,她的表现得到了老师的表扬。阳阳喜欢建构类游戏,总是安静地玩着纸牌或搭建小东西,他的“小老师”是名女生,耐心地陪在旁边,带领他共同进行建构。小文还是会跑来跑去,但也能在“小老师”带领下一起进行体育锻炼类游戏。

天气好的时候,7名星宝还会参与幼儿园的户外自主游戏以及一些实践活动,幼儿园的大活动,卫星班也会提前与高塘的老师研讨、准备,积极参加。

对于普通班的孩子和老师来说,融合的过程也是他们的一种成长。“小老师”是孩子们自愿报名,轮流担任的,孩子们表现得特别耐心,愿意去照顾星宝。李佳老师作为普通班老师,为了更好地接纳星宝,这几年看了不少自闭症相关书籍和纪录片,寻找与星宝们接触的办法。“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普通孩子的善良,也看到了自闭症孩子的点滴进步,这件事情特别有意义。”李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