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弹跳力变弱的3大原因
受肌肉和骨骼发育程度的影响,人体的弹跳力会从青少年的上升期,过渡到成年后的平稳期,30岁后,肌肉活力减弱,弹跳力才开始衰减。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青年缺乏运动。由于肌肉和神经没有得到充分锻炼,一些人的跳跃能力很可能在30岁之前就已经早衰。专家推测,以下是国人弹跳力变弱的3大原因。
1、意识差
《"健康中国2030"战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中有83.8%的人从不参加锻炼,经常锻炼的人仅占11.9%。调查显示,参与体育健身的受访成人中,健身走和跑步最受欢迎,其比例分别为68.1%和20.5%,仅有一成左右的人选择需要跳跃较多的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
2、跳不动
《每日邮报》刊载的研究表明,成年人跳跃时约比同速度的跑步要多用24%的能量。跳跃对人体的要求较高,比如要有较强的肌肉爆发力、神经活跃兴奋程度等。一旦体质下降就容易跳不动。体重增加、力量下降也影响弹跳力。以25~29岁年轻男性为例,背力(测量腰背核心力量的主要指标)下降十分明显,从2000年的133千克降至现在125.7千克。
3、跳受伤
以全深蹲姿势进行着地时,会冲击关节及结缔组织,增加受伤的机会。跳得时间太长,如青少年超过20分钟或成年人超过10分钟,易造成膝关节损伤。
跳跃10分钟,慢跑半小时
从消耗的能量看,10分钟的跳跃活动相当于慢跑30分钟。如果坚持跳跃,对身体主要有以下5个好处:
1、护心
运动能促进血液流动和新陈代谢,尤其是跳绳、踢毽子、跳皮筋、舞蹈等弹跳运动,更能增强心肺功能,进而提高耐寒能力。
2、强骨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跳跃能激发骨质的生成。这是由于在跳跃运动时,不但加速了全身的血液循环,而且地面的冲击力更激发骨质的形成,每天坚持做上下跳跃的女性,髋部骨密度能增加3%。
3、健脑
跳跃运动,能使机体供给大脑更多的能量,使大脑思维与反应更敏捷。
4、紧实肌肉
经常性打球、做蛙跳等,能紧实全身肌肉,消除臀部和大腿上的多余脂肪,使形体紧致匀称。
5、改善血液循环
跳跃还能充分刺激脚底血管和穴位,促进经脉的气血循环。此外,常弹跳的人,机体消化和吸收功能都不错。
不同年龄的弹跳方案
提升跳跃能力虽然好处不少,但在实际运动中要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针对性训练。不同年龄的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针对性跳跃训练。
1、2-3岁尝试跳
孩子学会走路后,家长可以拉着孩子的手,或扶着腰,让他尝试用脚尖支撑,每天站立1~2分钟。也可以站在台阶或树墩等物体上向下跳,但物体高度不能超过15厘米,而且家长要护住孩子,保证安全。
2、3~18岁频繁跳
每天跳跃100~200次,可向前、向上跳,大一点的孩子可尝试扛着哑铃负重跳或进行扣篮、跳跃发球等练习。如果身体条件好,在此基础上可以增加运动强度。
3、18~45岁坚持跳
每天坚持至少5~10分钟的跳跃练习,跳绳、踢毽子、折返跑、摸篮筐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跳绳就是一项全身性运动,它不仅可有效增加踝、膝关节韧带的力量及下肢肌肉力量,还能保证上下肢肌肉的协调发展及减少脂肪,身体的反应能力和灵活性也会提高,还可加强心肺功能,增加肺活量。
4、45~70岁控制跳
不建议进行过多的跳跃运动,但如果身体条件不错,可选择跳舞、原地慢跑等不剧烈的活动,依然能达到不错的健身效果。
跳跃运动中还要注意以下3点:
1、"牵拉"预热不可少
跳跃前后,最好做5分钟左右的踝关节和肌肉的牵拉练习。具体方法是:两腿开立与肩同宽,以脚外侧着地,两脚缓慢地向内翻转。
2、姿势准备好
起跳时,曲膝下蹲,腰与水平面呈30~50度,前脚掌用力蹬地同时两臂向上摆,落地时前脚掌先着地,然后迅速过渡到全脚掌,同时曲膝,两臂向上摆动,保持身体平衡。
3、选好地点、穿好"装备"
最好在没有障碍物且有弹性的地面上运动,选择有气垫且防滑的运动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