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2060029550628/2018-191793
组配分类 批后公告 发布机构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北仑分局
成文日期 2018-03-1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土地
索引号 113302060029550628/2018-191793
组配分类 批后公告
发布机构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北仑分局
成文日期 2018-03-1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土地
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春晓太河路门户区块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后公布)

《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春晓太河路门户区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已获市政府批准,现依法予以公布。

01、总则

1.1规划目的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进一步深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发展目标,明确本编制区未来发展方向及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更好地协调各专业、各部门的需求和规划管理的要求,特编制本控制性详细规划。

1.2规划依据

(0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02)《宁波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03)《宁波市城乡技术管理规定》;

(04)《宁波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

(05)《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修订)》

(06)《宁波梅山(保税)港城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

(07)《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总体规划研究报告》;

(08)《宁波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市政专项规划》;

(09)《宁波梅山产业集聚区防洪(潮)排涝规划》;

(10)《宁波市东部滨海组团分区规划(2015-2030)》;

(11)《宁波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12)《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13)《宁波(北仑)滨海新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4)《宁波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综合交通深化研究》;

(15)涉及城乡规划建设的其他法律、法规;

(16)其他相关的标准规范及规划文件等

1.3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位于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中片区-东片区,东至明月路、南至观海路、西至太河南路、北至沿海中线。规划面积239.41公顷。

1.4规划期限

本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2016-2020年。

1.5规划成果

本规划成果包括法定文件、技术管理文件和附件三大部分。法定文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控制内容,包括法定文本和法定图件;技术管理文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技术控制内容,包括技术管理文本、图纸和图则;附件是对规划内容和规划过程的必要补充和说明,包括规划编制与修改情况说明等。

1.6法律效力

本规划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生效,并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本规划由宁波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1.7其他规定

技术管理文件的所有内容应遵循法定文件的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应遵守《宁波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

02、功能定位、发展思路、控制规模和规划结构

2.1功能定位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现状分析、定位因素分析,确定本区的功能定位为: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北部重要的门户,体现滨海特色和新城发展的重要展示区,产城融合、现代化、综合性城市功能节点。

2.2发展目标

地理门户打造目标——打造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的北部门户。

形象门户打造目标——打造进入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的第一个标志性的空间节点。

功能门户打造目标——打造集文化、生态、休闲、居住、商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功能门户。

2.3控制规模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约139.74公顷,占总用地的58.37%,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94.42平方米。

2.4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的空间结构:“一心、两轴、两带、三组团”

一心:依托位于沿海中线和太河南路交叉口的景观所形成的本区域的景观核心,也是整个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的重要门户。

两轴:依托沿海中所形成的东西向城市交通轴,同时也是滨海区域重要的生态防护带。依托太河南路沿线所形成的南北向城市生活轴带。

两带:分别依托春晓河和东直河两条水系所形成的城市水脉,也是本区域重要的生态发展带。

三组团:根据路网与水系所分割成的三个组团:东部组团、南部组团、北部组团。

03、控制单元

3.1控制原则

控制单元提出总量控制、分量平衡、弹性开发的控制原则。通过严格控制单元建设总量,来控制整体的开发强度,单元内各地块分量允许突破并相互平衡,由此来增加地块的开发弹性。

3.2单元划分

结合行政街道和社区界限范围、天然的地理界限如河流、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功能内在关联性、土地使用性质的同一性、主次干道围合的街坊、合理的交通分区等因素来划分控制单元。

依据上述原则,规划将规划区划分为3个控制单元,单元编号为分别为CX-1、CX-2、CX-3。

3.3控制内容

控制单元的强制性内容包括控制单元的主要用途、居住人口控制规模、总建设容量、公园绿地面积、配套设施控制要求等。

规划总用地面积239.41公顷,可容纳居住人口1.48万人。本编制区的总建设容量100万平方米,在建设过程中,每个控制单元的总建设容量不得突破。具体控制内容详见下表及控制单元图则。

控制单元一览

图片2.png

04、用地规划

4.1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用地63.59公顷,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45.53%。

其中二类居住用地35.47公顷;服务设施用地1.11公顷,分别为幼儿园0.49公顷,社区服务中心0.62公顷。

本次规划商住混合用地27.01公顷,位于明月路以西、中直河以东两个地块,即现状龙湖艳澜海岸地块。

4.2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为13.21公顷,占总用地的9.53%。

4.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规划商业服务设施用地面积1.30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0.93%。

4.4其他用地

其他用地还包括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及水域。

图片3.png

0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1配套原则

根据城市社区管理和空间布局体系,城市社区配套设施遵循“分级配套,共建共享;分类实施,公益优先;因地制宜,弹性指导”的原则。

5.2配套要求

本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按配套类别进行市区级、街道级和社区级三级进行分级配置,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贸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以及市政公用七项设施。

街道级必须配建小学、文化活动中心、菜场、超市、社区服务中心各项设施。社区级必须配建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站、文体活动站、社区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居委会、社区警务室各项设施,有条件可以集中建设形成社区中心。

5.3规划内容

图片4.png

06、绿地及公共开放空间规划

6.1绿地系统

规划绿地及广场用地面积14.55公顷,其中公园绿地11.58公顷,防护绿地2.97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10.41%。

6.2水体系统

规划水域面积9.42公顷,水面率4.0%。

图片5.png

6.3公共开放空间系统

依托现有水系、绿化形成“两轴、两带、多点”渗透的公共开放空间体系。

6.3.1“两轴”

沿乐海路、太河南路沿线所形成的道路景观轴。

6.3.2“两带”

沿春晓河、中直河所形成的沿河景观带。

6.3.3“多点”

依托景观轴、景观带交叉口所形成的多个景观节点,也是重要的开敞空间。其中东北侧景观节点为本滨海新城的北门户节点。

07、道路交通规划

7.1对外交通

规划通过本区域的城市对外交通为象山湾疏港高速和沿海中线快速路。

7.2城市道路等级

本区道路分为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和城市支路三个等级。具体如下

图片6.png

7.3道路交叉口

本规划区内交叉口有两种类型,太河南路沿海中线交叉口采用部分互通式立交。其余均为平交。

7.4交通设施

(1)大中运量公交体系规划

本规划区内设置三条大中运量公交线路,其中两条为有轨电车(1号、2号),一条为地下轨道交通(3号)

(2)公交首末站

规划范围内设置一处公交首末站,位于地块北侧,太河南路近沿海南路。占地面积1.17公顷。

(3)公交停靠站

规划范围内设置公交停靠站17对。

(4)社会停车场库

本次规划2个地面停车场,一个与公交首末站结合置,另一个与菜场结合设置。不另择地建设。

根据《梅山国际物流产业聚集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可结合地下空间,鼓励配建停车设施和社会公共停车场地下化,在保持地面环境人车通行品质的同时,布局地下配建停车,扩充停车容量、能提高车库使用效率,满足未来公共停车需求。

08、市政工程规划

8.1给水工程

(1)需水量预测

经预测,本区域平均日用水量为0.43万吨/日

(2)供水水源

本区由北仑水厂供水。

(3)管网布局

生活供水管网采用多水源环网系统。

8.2排水工程

排水体制为以雨、污分流制。

(1)雨水工程

雨水工程中管道计算采用宁波市气象台编制的北仑区暴雨强度公式(2015年):

q=2664.628×(1+0.945lgP)/(t+13.262)0.763

式中:q—暴雨强度(L/s•.ha);P—设计重现期(a),重要地段重现期P采用3~5年,其它一般地区采用2~3年,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重现期P采用10~20年;t—降雨历时(min),t=t1+mt2,地面集水时间t1取5~15min,流行折减系数m=1,t2为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雨水设计流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Q=qψF

式中 QS——雨水设计流量(L/s);q—设计暴雨强度[L/(s·hm2)];ψ—径流系数,各类地面径流系数参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地块综合径流系数取0.6。

(2)污水量预测

经预测,至规划期末本区平均日污水总量为0.34万吨/日。

(3)污水排放规划

本区污水经区内管道收集后排至春晓污水处理厂处理。

8.3电力工程

(1)电力负荷测算

经预测,至规划期末本区用电负荷为2.03万千瓦。

(2)供电设施

本区内中压电网电源来自现状110KV千岙变。

(3)电网布局

本区公用电网等级采用110KV/10KV/380V三级。10KV配网采用环状结构,采用电力排管埋地敷设形式。

8.4邮政通信工程

(1)电信设施布局

规划在本区域内设置春晓汇聚机房。建议规划机房结合公建设置。

电信线路采用管道敷设形式,各类通信管位于同一管位。

(2)邮政设施布局

结合公建设邮政所2处,可结合现状商业设置,面积为150平方米。

8.5燃气工程

(1)气源及气化率

本区气源为天然气,气化率为100%

(2)用气量预测

经预测,至规划期末本区天然气量为131万Nm3

(3)燃气管网

本区域管网为中低压二级管网供气,采用区域调压和箱式调式相结合的调压方式

8.6环卫工程

(1)生活垃圾

经预测,至规划期末本区日产垃圾量为1.95吨。

依据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原则,规划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实现分类化、容器化、密闭化和机械化,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逐步建立独立系统,收集、运输和处理废电池、日光灯管、杀虫剂容器等。

(2)公厕

本区共需建设公厕6处。

公厕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左右,内部应设残疾人专用设施。

8.7管线综合

区内道路各类管线布置原则为:

南北向道路:东侧布置电力管、给水管、雨水管,西侧布置燃气管、热力管、电信管、污水管。

东西向道路:道路南侧布置电力、给水、雨水管;道路北侧布置热力、燃气、电信、污水管。各类管线一般均采用埋地敷设,管道交叉时一般采用小管让大管、可弯曲管让不可弯曲管、压力管让非压力管的原则。

09、防灾规划

9.1防洪排涝

(1)设防标准防洪标准:50年一遇.

排涝标准: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出不受淹。

(2)河网与设施规划区内东直河为洪水河;中直河、春晓河、咸昶河为涝水河。其中,东直河最小控制宽度为40米,河床底控制标高-1;

中直河最小控制宽度为20米,河床底控制标高-1;

春晓河最小控制宽度为30米,河床底控制标高-1。

咸昶河最小控制宽度16米,河床底控制标高-1。

9.2消防

(1)消防站设置

规划本区设置一处消防站,为现状春晓中队。

(2)消防车通道规划

按照国家规定,消防通道中心线间距不宜超过160米,当建筑物的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米或总长度超过220米时,均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80米,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米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消防车道穿过建筑物门洞时净高和净宽不应小于4米。在新区建设中留足消防通道,消除消防隐患。

(3)建筑防火要求高层建筑、大型民用建筑等场地,属于消防重点保护单位的,其规划建筑中必须严格按照消防技术规范的规定,保证城市消防的要求。超过100米的高层建筑屋顶应设停机坪。

9.3抗震

(1)规划本区按地震动参数参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的规定。

(2)一般工业与民用新建或扩建工程按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规定的地震动参数值进行抗震设防。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其建设场地必须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

(3)新建的各类建筑应按国家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进行设计和施工,由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监督管理。

(4)加强避震疏散体系建设(如体育场、广场、公园等),提高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防震能力,结合城市建设,提高本区综合抗震能力。

(5)区域的防灾、避难场地应结合区内绿地以及城市广场建设,并保证区域中心避难通道畅通。

9.4人防

(1)建设要点

对城市中供水、供电、交通枢纽、通信枢纽、桥梁等设施和重要的工矿企业、科研机构所在地,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并制定应急抢险抢修方案。新建民用建筑和人流集散较多的建筑物等地,应按有关规定修建具有一定防护能力、平战两用的地下工程。

(2)人口疏散路线规划

规划太河南路、沿海中线、乐海路、明月路、洋沙山路为区域疏散通道;其余为区内疏散通道。区域的防灾、避难场地应结合区内绿地以及城市广场建设,规划设置两个避灾集结点,分别位于CX-1-03-01、CX-3-04-01。

(3)人防警报设施规划

按服务半径约600米的原则,本区规划建设4处人防警报设施。

图片7.png

图片8.png

图片10.png

图片11.png

图片12.png

图片1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