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春晓街道:他乡变故乡,“老漂族”融入“新生活”
“在我的老家也有这样的石磨,现在很难见到嘞!”大家争先恐后地体验着磨“炒毛麸”,还不时夹杂着爽朗的笑声。4月13日,春晓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带领着辖内的“老漂族”来到了民丰村大茂记非遗基地体验了当地的民俗活动。
近年来,有一部分老年人,为了照顾孙辈,背井离乡去往子女生活的城市,尽全力适应着晚辈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他们被称作“老漂族”。今年66岁的陈枝飞从老家湖南株洲来春晓已有7年,平日里帮助儿子儿媳照看孩子。“他们平时工作比较忙,加班多,我就过来专门帮他们带娃。”陈枝飞说,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一样,和亲戚朋友接触都少了,刚来那几年感觉自己就像“金丝雀”。
“放不下儿女,道不尽乡愁。”这是不少“老漂族”的心声。一边是饮食、语言、社交、地域等变化带来的失落感,一边是对第二代、第三代无悔付出的责任感,“老漂族”站在生活天平的两端,努力去维持微妙的平衡。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春晓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建立“春锋里老漂驿站”,帮助老人们拓展朋友圈、融入新家园,让“老漂一族”成为“身漂心安”的“享老一族”。
“1个街道党群服务中心,N个基层党组织,N张服务清单组成的‘春锋里’服务模式成为我们服务这群新春晓人的最佳模式。”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张峰介绍,针对每位老人的不同情况,建立“老漂族”服务档案,把老人们的基本信息、兴趣爱好、精神需求和存在问题等逐一记录。
此外,党群服务中心通过“春锋帮帮忙”开展文化学习、康养护理、兴趣培训、生活服务等各色关爱帮扶,满足“老漂族”的精神文化需求,开设“春锋手工坊”“春锋风韵社”“春锋话剧社”等特色社团来不断充实老人们的生活。
“现在孙女上学了,我的时间更充裕了,去党群听听方言课,能学到知识,还能交到朋友!”来自内蒙古的吴树萍说,“我们老两口基本已经融入现在的生活,这里就是我们生活的重心!”
依托“春锋里老漂驿站”,“老漂族”还享受到更多属于阳光暮年的幸福,还有一些老人们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通过协助临时托管、充实“城管家”力量、成立特色文化队伍等方式反哺社会。
55岁的杜亚群刚来春晓时沉默寡言,如今的她是孩子们口中的“亚群婆婆”。春晓党群“童梦乐园”在她的组织下有声有色,负责帮忙临时托管孩子,和孩子们一起亲子阅读。“我非常理解双职工家庭,如果家长临时都有事,孩子托管就成了难题,我带外孙女,带一个也是带,带一群也是带,和孩子们相处我非常愉快!”杜阿姨说,“‘老漂驿站’让我们的心定下来了,我们也想用自己的力量,将爱传递给更多人!”